出版时间:2015年05月 |
面对中国经济新常态,推进结构性改革、保持经济稳健发展成为重要的任务。城乡结构的调整是我国社会转型中最为迟缓、最为艰巨的任务。城乡结构反映的不单纯是经济结构,更多的是一种不和谐的社会地位结构,因而城乡结构的调整必然“牵一发而动全身”,对我国调整经济社会结构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加快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机制,实现城乡结构均衡发展。山西城乡结构问题尤为突出,要实现山西经济社会结构的“再平衡”,必须积极探索资源型地区城乡结构均衡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破解城乡结构失衡、农村发展滞后等难题,协调推进城镇化、工业化建设,闯出一条城乡统筹发展的新路。
一 新常态下山西城乡统筹发展的必要性
(一)统筹山西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是适应增速新常态的客观要求
随着中国经济步入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将成为助推中国经济向中高端水平迈进的强大引擎,且城镇化引擎的作用将愈加凸显。构建城乡统筹发展机制,提升山西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发挥城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龙头带动作用,有利于缓解农村人口压力与土地承载力之间的矛盾,推动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建立适应山西特点的耕作制度和农业产业结构,有利于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只有通过创新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才能充分释放人口城镇化的巨大潜力,开创山西弊革风清、富民强省的新局面。
(二)统筹山西城乡发展,加快促进城乡结构均衡发展,是适应结构新常态的必然选择
当前,中国经济已步入稳健发展、重调结构、调控出新、动力再造的新常态,调整经济结构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重点方向,城乡区域结构问题作为最突出的结构问题之一将在更大程度上决定经济发展质量。而目前山西存在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文化差异扩大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扩内需、稳增长政策的实施效果。通过城乡统筹发展,推动有一定劳动技能的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促进具有经济实力的农村人口到城镇发展,实现农村型消费向城市型消费转变,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挖掘农村内需潜力、释放农村内需,更好地适应经济新常态,攀升新高度。
(三)统筹山西城乡发展,从根本上加快解决“三农”问题步伐,是适应调控新常态的题中应有之义
“三农”问题是关系现代化建设全局以及社会稳定的大问题,是当前经济新常态下中长期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激活整个国民经济微观基础的重要方面。在“底线思维”的影响下,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的政策要想有所作为,离不开“三农”措施的持续发力。山西作为全国欠发达地区,农村人口比重大于全国平均水平,农业发展自然条件差,加之投入不足,导致农业生产力落后,所以迫切需要解决“三农”问题。但是,由于农村区域自身没有条件和能力来解决“三农”问题,因此必须跳出传统的基于农村本身就“三农”论“三农”的研究思路。城乡统筹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不再“以农言农”,在发展战略、经济体制、政策措施和工作机制上有很大的转变,以此从根本上加快解决“三农”问题的步伐,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和谐。
二 新常态下山西城乡统筹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及问题
近年来,山西城乡统筹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城乡关系得到了初步改善,但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短期内不可能消除,而且在中国新常态的背景下,城乡一体化建设过程中面临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总的来说,目前山西城乡一体化发展还处于探索阶段,仍然存在许多深层次矛盾及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城镇化与工业化不同步,高水平城镇化进程缓慢,适应经济新常态的支撑力亟待增强
经济减速进入新常态,过去在高增长掩盖下的矛盾与问题极有可能暴露出来,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对促进山西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作用越发凸显。2003~2013年的11年间,山西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水平相比,工业化水平平均快于城镇化水平12.15个百分点,虽然差距在缩小,但城镇化发展水平始终滞后于工业化水平,工业化推进的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