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年07月 |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较快,对经济方式的转变起到了支撑效应。2009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文化产业振兴规划》,首次将文化体制改革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2010年10月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2011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年10月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更加明确地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2010年全国文化产业的增加值突破了1.1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78%,按照平均增速估算,2016年我国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达到5%。2010年整个核心文化产业进出口总额143.9亿美元,出口电影票房收入35亿元人民币。图书版权输出引进比从2005年的1∶7.2缩小至2010年的1∶3。如何进一步发展我国文化产业,实现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加强文化产业基地规划和建设,发展文化产业集群,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产业集群发展是世界各国发展文化产业的基本规律,也是我国未来文化产业发展方向。文化产业发展对一个城市品牌塑造有重要影响,如何塑造城市文化产业?科技与文化的融合是发展城市文化产业和塑造品牌的必然之路。
城市品牌资产不同于一般企业的品牌资产,城市品牌资产可以是正,也可以是负。城市品牌资产基于公众对于一个城市的积极印象还是消极印象而定。城市品牌资产相对于企业品牌资产而言,主观因素起着重要作用。
一 城市品牌塑造与科技文化融合
(一)城市品牌是一种文化竞争资源
世界经济科技一体化进一步加深,城市进程不断加快,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呈加速推进的趋势。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加剧,因此,不论是发达国家城市政府,还是发展中国家城市政府,都面临城市发展中的资源的竞争。如何以城市品牌为中心,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提升城市品牌形象,如何有意识地使城市营销、城市形象塑造、城市内部产业品牌与组织品牌、个人品牌、城市文化、城市资源与环境、城市战略与经营管理更好地支撑城市品牌,使城市更好地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城市面临的重要战略问题。
城市品牌是由商品品牌的概念及相关理论发展和延伸而来的,其实是一种新的对城市进行经营和管理的观念和意识,也是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所面临的一种必然选择。城市恰如企业一样也需要进行品牌经营,在城市品牌经营的观念指引下,使我国的城市形象建设迈上一个崭新的台阶,以带动城市经济、文化、精神面貌、道德风尚等的全面发展。
城市品牌从字面意思看就是城市的识别符号,但这只是对城市品牌的一种直观、简单的认识,如果把这种认识作为城市品牌的定义,并不能准确表达城市品牌的含义。城市品牌是体现城市文化特色和人文精神的一种符号,现代意义上的城市品牌更体现在一个城市的科技与文化的结合。因此,城市品牌其实质内容是一种城市文化的体现。城市品牌体现的是一种现代城市要进行经营的意识。所谓经营城市,就是把城市中可经营的资源如城市土地、生态环境、文物古迹和旅游资源等有形资产以及依附于其上的无形资产,通过市场运作,达到自我滚动、自我积累、自我增值的目的。城市品牌是由于城市经营而产生,而城市经营的模式又因城市土地制度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经营方式。
(二)城市品牌与城市形象的关系
城市形象和城市品牌化经营是两种性质不同的经营思路。一个城市的形象体现在城市的表层现象,如一个城市大型公共工程,现代化的大型跨国公司、优美的城市建筑、宽广绿化的道路等。通过城市外表形象,吸引生产要素的聚集,形成各种产业集群。从某种意义分析,城市形象注重的是一个城市的短期效益,缺少文化的内涵。城市品牌化经营则是从城市发展的历史和文化方面挖掘一个城市独特的资源,进行品牌化包装,利用现代传播手段,扩大城市的知名度,以吸引生产要素,并通过这种生产要素的汇集实现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城市品牌根本目的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