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5年05月 |
长株潭三市,两两相距约50公里,沿湘江呈品字形分布。三市位于京广经济带、泛珠三角经济区、长江经济带的结合部,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2007年长株潭城市群获批“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后,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发展问题成为湖南省乃至中部地区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
一 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体制改革的基本经验
长期以来,长株潭城市群在一体化发展方面积累了一些基本经验,成为推进长株潭城市群体制改革创新的一大亮点,形成了全国两型社会建设和自主创新的样本。
1.坚持一体化的改革原则
在推进长株潭城市群改革发展中,突出一体化发展,推进区域布局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城乡建设一体化、市场体系一体化和社会发展一体化。以改革为动力,通过体制机制和观念创新,形成促进又好又快发展、增进人民福祉的制度优势。实施优势优先,兼顾周边地区,辐射带动全省,实现城乡统筹、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因地制宜、体现特色,构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产业体系,布局合理、集约发展的城镇体系,创新流域治理、生态网络建设、有序开发机制,展现湖南山水、生态、经济、文化特色。
2.构建一体化的管理机制
改革初期就建立了“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工作会议”年会制度。2009年1月,成立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改革试验区领导协调委员会办公室。2011年7月,进一步成立了中共湖南省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工作委员会和管理委员会,作为省委省政府的派出机构,全面协调统筹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长株潭建立了三市党政联席会议和企业协会联席会议平台,三市政商之间的对话机制、产业合作机制与利益协调和重大事项协调机制基本形成。还建立了长株潭三市规划管理联席审查制度,一些重要的城市基础建设由三市统一规划与选址。三市还就人事交流与合作、技术交流等签署了合作协议,启动了“长株潭人才一体化”工程,实现人才规划、人才市场和人才政策的一体化,以整体优势吸引和聚集人才。
3.形成一体化的建设规划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同部门先后组织编撰了长株潭区域的专项规划,其中有些已经实施或部分实施。2005年8月,湖南省政府修订《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2008~2020)》,要求打破行政区域界限,一体化推进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重点是推进湘江风光带与生态经济带、长株潭城际铁路、长株潭城际干道建设及株洲清水塘污染企业绿色搬迁改造、湘潭竹埠港重金属废渣场污染治理与综合利用项目、昭山绿心保护和湘江长沙综合枢纽建设等区域一体化标志性工程的规划与建设。“交通同环、信息同享、电力同网、金融同城和环境同治”使三市城区间距离大为缩短,“融城”效应日益显著。
4.强化一体化的纵横合作
2008年8月,湖南省政府与国土资源部签署了《关于共同推进湖南省国土资源工作促进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合作备忘录》,明确将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纳入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统筹考虑。2009年4月,湖南省与环保部签署了《共同推进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合作协议》,将湘江流域综合治理纳入国家大江大河治理范畴,支持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2010年2月工信部专门出台了《关于支持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意见》,明确提出将在加强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通过省政府与国家部委签订共建协议,实现全面对接、全面覆盖,深化了省部、厅市合作共建内涵。
5.优化一体化的产业结构
长、株、潭三市坚持以城市群的发展引导产业的科学布局和合理分工,统一抓产业布局、抓产业调整、抓自主示范区建设,集群化布局优势产业,促进产业互补发展,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2002年,湖南省颁布实施了《长株潭产业一体化规划》,在突出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大框架下,重点培育壮大电子信息、工程机械、食品、生物制药业等。进一步明确三个城市的产业定位,株洲市重点发展轨道交通设备制造、有色冶炼、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湘潭市重点发展风力发电、黑色冶金、机电及机械制造、化纤纺织、化学原料及精细化工产业;长沙市重点发展工程机械和高等教育、文化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