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5年05月 |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城乡统筹的联结枢纽,是区域协调的重要支撑。从理论和实践角度对县域经济发展进行梳理研究,不仅有利于探源发展机理,明晰发展路径,前瞻发展态势,拓展发展境界,而且从宏观到微观,从局部到通盘,对破解经济发展动力不强、结构不优、增速不稳、效益不高的问题,具有破题的现实意义。
一 县域经济发展理论视角探源
从理论上来看,县域经济发展是汇集区域经济、国际贸易、产业经济视角的综合性、交叉性命题,这些学科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县域经济发展进行了研究和诠释,为我们系统研究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参照。
1.区域经济学视角下的县域经济发展,如何看待发展的均衡和不均衡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从平衡发展理论强调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到梯度演进理论主张区域经济从高梯度到低梯度有序发展;从增长极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发展应形成增长极,并通过增长极的极化和扩散效应,影响和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到网络开发理论提出“发展形成商品、资金、技术、信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流动网络,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不同的思想坐标。县域经济发展,应吸取理论精髓,融会贯通,不可偏废,处理好发展的均衡和不均衡问题:一是既要注重短期的非均衡发展,又要注重长期的均衡发展;二是既要注重梯度推进,又要注重反梯度“逆袭”;三是既要注重培育增长极,又要重视网络开发的密度和深度。
2.国际贸易学视角下的县域经济发展,如何培育特色和优势
国际贸易理论是研究国与国之间贸易如何最优化的重要理论,经历了绝对优势理论、相对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等数个演变阶段,其核心思想是国家和地区发展应寻找和培育优势,并进行分工协作,实现增值效益最大化。国际贸易理论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启示包括:一是县域经济应突出差异化,注重发现、培育和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二是县域经济应突出专业化,分工协调、链条式发展才能实现共赢发展;三是县域经济应突出特色化,特色就是优势,特色就是竞争力。
3.产业经济学视角下的县域经济发展,如何把握产业结构演变趋势
产业发展是县域经济的核心动力,也是研究县域经济发展理论绕不开的命题。产业经济学中的劳动力产业迁移理论提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梯次发展的规律,产业结构理论阐述了经济增长中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对经济增长的反作用,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认为要在经济发展中重视发挥主导产业的扩散效应,雁行形态理论提出后进国家的产业发展呈现“进口—国内生产—出口”的模式相继交替发展态势。产业结构演变趋势表明,发展县域经济:一是把握发展阶段,从第一产业为主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跃迁;二是把握主导产业,兼顾产业链的扩散效应和整体增值;三是把握结构转型,一方面积极从产品、技术等方面升级资源密集型产业,并保持低风险、高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发展高新技术、高附加值新兴产业。
基于县域经济自身的复杂性和综合性,区域经济学、国际贸易学、产业经济学在不同时期的理论成果和学术视角交织辉映,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而斑斓的理论光谱,有机梳理这些思想脉络,有利于我们科学认识、清晰把握县域经济发展机理:要从区域经济均衡和非均衡发展的角度,用全局和局部的辩证观点,审视县域经济的发展空间和周边生态;要以培育优势、分工协作为核心,打造县域经济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创造县域经济发展的独特价值;要掌握产业结构演变趋势,科学对待县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二 县域经济发展机遇前瞻
在实践中,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湖南省县域经济取得了明显进步,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实力较强的支柱产业,打造了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具有强大竞争力、辐射力、影响力的县域经济强县。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技术扩散化等兴起,县域经济发展面临一场深刻而长远的变革,传统县域经济发展更面临新的机遇,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迎来了“逆袭”机会。
1.经济全球化,从小市场到大开放
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中国经济正加快融入全球经济。县域经济面向的市场范围大为拓宽,从传统的县域、市域、省域向全国乃至全世界拓展。如联合国每年面向全球采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