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年04月 |
在经济运行越来越倚重于支付清算系统能否顺畅运行的时代,后者在经济与金融稳定中的特殊角色也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现代支付清算体系在快捷传送资金和完成交易的同时,也为流动性的快速扩张提供了便利,可能会加剧金融冲击的放大与传染,给经济体系带来不稳定因素。在这一部分,我们将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考察支付清算体系与宏观经济波动之间的关系,并对金融体系的脆弱性进行评估。
一 宏观经济周期预警
金融体系的一种重要系统性风险是其中所蕴涵的顺周期性。由于经济中抵押品的价值与经济景气程度呈正相关,资产价格也高度依赖于人们对于未来经济发展状况的预期,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很容易产生流动性过剩和资产泡沫。
中国金融体系尚在发展完善之中,金融机构在经营行为与风险管理方式上还具有很强的趋同性,这也导致了有关风险的高度集中。如果不能够风险加以合理的抑制和化解,那么一旦经济的增长势头减缓甚至逆转,金融体系中潜藏的泡沫和其他缺陷就会爆发出来,导致全局性的经济动荡。因此,维护金融与宏观经济稳定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金融体系中的流动性状况和资产泡沫进行监控,防止经济过热。
对经济中的流动性状况进行评价的一个常用指标是信贷规模与GDP之比。在这里我们将以它作为基准,对支付清算系统中各项指标的流动性敏感度进行考察。[1]
在图1中,我们可以看到金融机构贷款规模与GDP之比的动态。由于GDP未经季节调整,上述比值呈现出很强的周期性,并且与GDP增量的波动高度同步。相形之下,金融机构贷款增量虽然也有一定的季节性,但是远不如GDP明显,并且在2010年第一季度之后,其季节性发生了变化。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2009年第一季度,贷款增量有一个大幅跃升,这是当时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而加大资金投放的结果,并且显著地导致了此后信贷与GDP比值的提高。作为对比,我们同时给出了贷款规模增量与GDP之比,可以看出,它与贷款存量比值的动态大致相同,只是对于资金冲击表现得更为敏感。
图1 金融机构贷款与GDP的关系(2007~2012)
首先看非现金支付工具与经济中流动性状况的关系。从图2可以看出,在非现金支付工具中,贷款增长速度居于中间水平,高于票据但低于银行卡与结算方式。同时,从贷款增量的动态来看,它与非现金支付工具的变动趋势有很强的互补性。
图2 非现金支付工具与金融机构贷款关系(2007~2012)
图3 非现金支付工具增量与流动性状况(2007~2012)
对照贷款/GDP和非现金支付工具的动态,可以看到它们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波峰都在第一季度,波谷则在第四季度。但除此之外,它们之间没有太多联系。计量检验也没有识别出显著的相关性。
再看各支付系统业务规模与流动性之间的关系。同样,在它们与金融机构贷款及其增量之间不存在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见图3)。不过计量检验显示,滞后1期的贷款/GDP与银行卡跨行支付业务增量相关,说明后者受到市场流动性状况的显著影响。从图4可以看出,这两个指标的波动确实有很强的一致性。同时我们注意到,银行卡跨行支付与GDP和CPI等宏观经济运行指标也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因此这一指标与实体经济运行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
图4 银行卡跨行支付与流动性状况(2007~2012)
在银行结算账户方面,和前面的分析一样,居于主导地位的个人结算账户与金融机构贷款及其同GDP之比没有明显的联系,与此相反,计量检验发现,单位结算账户增加值与当期及滞后3期的贷款/GDP之间呈现显著相关(见图5)。
图5 单位结算账户与流动性状况(2007~2012)
基于前面的分析,我们看到,支付清算体系中的银行卡跨行支付系统与单位结算账户对于经济中的流动性较为敏感,它们自身也反映了金融体系的活跃程度。因此,可以考虑将它们纳入经济周期监测体系,作为经济过热与资产泡沫的预警指标。
二 银行间资金流动与金融体系稳定性
系统性风险的另一个维度是金融体系的脆弱性,而后者则取决于金融机构的稳健性及其相互之间的资金联系。金融机构自身的良好运营状况是维护金融稳定的基础,不过,机构之间的金融交易与资产负债关系也同样重要。过于集中的资金流动模式可能导致金融风险的集聚,并造成“系统性重要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