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5年05月 |
一 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保护工作综述
(一)近年保护工作概况
曲艺,作为一门“说唱”艺术,在历史上存续已久,品种繁多,以其特有的表达方式传诵着人类历史文明的印迹,是一种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艺术表现形式。曲艺的体裁具有浓重的地方性色彩,产生于民间,兴盛于民间,在相当一段历史时期内,曲艺都是人们茶余饭后的主选娱乐方式,亦是老百姓获取知识信息的一个主要传播途径。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曲艺本身的艺术特点,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曲艺的传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许多民间曲艺曲种的存续危在旦夕。2005年,中国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并于之后开展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申报,曲艺位列十个申报类别之一,为国家保护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传承的一个重要举措。
自国务院文化部组织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截至2011年5月公布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共有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114项,子项目177项,项目包含曲艺曲种遍及全国21个省、4个直辖市、3个民族自治区、1个特别行政区。依据2012年国家财政部、文化部联合发布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凡经公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的曲艺曲种,皆可获得由国家拨给的专项资金用于项目保护与传承工作。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扶持力度。继对濒危代表性项目的抢救性保护工程之后,文化部于2012年2月16日发布《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亦将对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工程列入规划目标。2012年6月,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在新闻发布会上发表讲话,正式将对濒危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抢救记录工程列入下一步工作日程[1]。曲艺的传承与保护,其传承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否有传承人的继续“说唱”直接关系着此项曲种的存续与否。文化部此项文件的出台,对于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无疑是个莫大的福音,指导和督促了各地方对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同一年,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主持下,专为传承人而设立的“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诞生,由各地推荐传承工作突出的传承人,经专家评审后公示获奖名单及举行颁奖仪式,对获奖传承人给予一定的资金鼓励。这一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传承人的积极性,增加了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信心。截至2014年6月,已开展了三届“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颁奖活动,每届皆有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当选。
挖掘曲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记录其代表性传承人,积极举办展演及研讨系列活动,广泛传播和弘扬曲艺文化,培养新一代曲艺人才,是近几年保护曲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方式。其中保护传承人、积极筹办曲艺类展演又是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上至全国曲艺节,下至各省市级曲艺节,每年皆有大量曲艺类展演活动开展。2013年8月,国家文化部发布《关于扶持全国曲艺、木偶戏及皮影戏优秀剧(节)目的通知》,通过组织对全国范围内的曲艺等节目的申报和遴选,进行优选扶持,从而推动此类项目的继续传承与发展。
此外,除却官方的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民间曲艺组织依然充当着保护与传承曲艺的重要力量,以中国曲艺家协会为首的各省市级曲艺家协会一直以来致力于曲艺艺术的传播与发展,为曲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承继弘扬奔走呼吁。2012年11月27日,中国曲艺家协会在北京召开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并于此次会议上通过《中国曲艺事业五年发展规划》,为曲艺未来五年的发展部署了创作、传承、研究、保护、弘扬等一系列规划,可谓曲艺界的第一部五年发展规划,对曲艺今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而由中国曲艺家协会领头主办的中国曲艺之乡、中国曲艺牡丹奖在曲艺界有着极深的影响力,对于曲艺艺术推广以及曲艺艺人自身创作发展皆有着推动力。其中中国曲艺牡丹奖堪称中国曲艺界最高奖项,在曲艺艺人心中占有较高地位。
(二)近年学术研究概况
近年来,为探讨曲艺艺术内涵,共谋曲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之路,国内官方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曲艺类研究机构以及曲艺教学机构、曲艺表演团体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