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5年05月 |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是中国改革历史上的一座新里程碑。《决定》中“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等重要论述,对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这一背景下,中国产权市场将面临新的发展环境和新的挑战。
一 中国产权市场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20世纪80年代末,国家对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客观上带来了改制后股份流动的需要。在证券交易所尚未建立、缺少正规资本市场的情况下,各地开始成立产权交易机构,并将其作为股票、股权的流通场所。1988年,湖北武汉、四川乐山两地在全国率先成立了产权交易中心。以此为发端,产权市场开始在没有任何国内外可借鉴经验的环境下探索前行,成为中国资本市场的先行者。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为防范金融风险,国务院发文对产权交易场所进行严厉整顿。各地原有产权交易所或被关闭或缩小经营范围,交易极度萎缩。进入21世纪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国企深化改革给各地产权交易市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特别是2003年底3号令的发布成为产权市场蓬勃发展的重要支撑。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不断出现新的资产交易需求,如公共资源交易、涉诉资产变现、林权交易、金融不良资产、非上市公司股权交易等等。各地产权交易机构则顺应市场需求,逐步拓展了业务范围。
对于产权市场,历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产权市场国外没有,在中国也没有必要存在,依靠现有资本市场完全可以实现资源配置的目标,特别是产权市场多为地方政府控制,作为发展地方金融的手段,更为人们所诟病;另一种观点则将产权市场纳入资本市场范畴,认为是地方政府在中国资本市场欠发达情况下的一种创新。笔者认为,产权交易市场是在中国金融高度管制、金融中介发育滞后、资本市场结构单一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场外市场,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过去的实践表明,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满足中小企业产权流动的客观需求。资本流动对于提高企业资产效率、增强核心竞争力、加速产业整合有重要作用,但由于中国资本市场的结构缺陷,大量中小企业的资本交易都存在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高昂问题。产权交易机构作为资本中介,在资金供需信息收集、交易双方信用调查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在交易双方均缺少专业知识、市场混沌紊乱的情况下,客观上起到了增加信息和交易透明度、规范交易行为的作用,有效地改善了中小企业的资本交易环境。
第二,在以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格局下,成为中小企业、科技企业获得权益性资金的渠道,促进了技术资本对接和科研成果产业化。产权交易市场为一些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了投融资、重组、政策咨询以及进入海外资本市场前期培训等方面的服务,也为风险投资开辟了一条退出渠道。
第三,有效地改善了社会资源配置。随着中国经济活动的日益深化,以前不能交易或很少交易的资产(如林权、知识产权、排放权等)的交易需求呈爆发式增长。证交所无法容纳如此巨量和种类繁多的非标准化交易需求,产权交易市场则弥补了空白,促进了资产流通,并使这类资产在流动过程中实现增值。
第四,均衡地区发展。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发展差距很大。东部地区上市公司以及筹资额都远超中西部地区,使落后地区不断上演“越穷越得不到资金,越得不到资金越难以发展”的恶性循环。各地建立的产权交易机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证券市场的缺陷,为拓展企业融资渠道、活跃当地经济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产权交易市场在为经济社会做出积极贡献的同时,其自身也得到了发展,不仅交易规模快速增大,而且培养了一批较高素质的专业队伍,带动了产权交易链条上其他行业、其他专业机构的发展,丰富了市场层次,为投资者提供了新的投资渠道。
二 新常态下中国产权市场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市场化改革的号角。未来几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拓展市场化改革的深度和广度,着力解决好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等问题。新一轮改革既为产权市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