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5年05月 |
2014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攻坚任务,中国经济开始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从要素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在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下行压力下,中央政府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精准把握宏观调控区间管理界限,强力推进结构性调整、简政放权等一系列市场化改革措施。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4%,确保了中国经济这辆重载列车能够在“新常态”下继续以中高速度奋力爬坡前行。在以“大改革”和“大调整”为基本共识的“新常态”模式下,2014年中国城市的综合经济竞争力、可持续竞争力以及区域空间格局酝酿着变革调整的契机。如何面对第三次工业革命及高铁时代来临所导致的经济转型及空间布局调整,将是未来中国各级政府在谋划可持续发展问题上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一方面,新技术革命所开启的“第二种机会窗口”[1],可以为后发国家和地区提供产业和技术弯道超车、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绝佳契机;另一方面,世界城镇化的历史经验表明,正外部性的集聚效应发挥将会助推经济收敛、技术赶超和产业升级,从而步入可持续发展的稳定轨道。可以预期的是,“中国制造2025”和“高铁时代”的双轮驱动,将会对未来中国城市竞争力的总体格局产生深远影响。那些把握转型发展先机的沿海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装备制造业集中地区、高铁枢纽等,将会迎来一个相当长的机会窗口期和战略机遇期。
一 现状与格局
(一)“新常态”下的城市发展新机遇
1.经济结构调整带来能耗下降和就业规模增加
2014年,中国经济在“新常态”背景下开始出现全面升级的势头。一是在人均GDP接近8000美元时,消费开始出现大幅度升级,从过去三十多年来以吃穿住行为主体的工业化消费转向以高端制成品和服务消费为主的后工业化消费;二是产业在需求拉动下,开始大幅度由制造业转向服务业、由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知识与技术密集型产业。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雏形开始显现。《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年第三产业增加值306739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8.2%,高出第二产业5.6个百分点。而在2014年全国新设立的企业中,第三产业企业数量增幅为50.03%,明显高于第二产业29.72%的增幅,第三产业企业占所有企业的比重提高到了78.72%。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标志着中国经济正式迈入“服务化”时代,意味着中国经济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加快转变。服务业将成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与此同时,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能耗的相对下降和就业规模的相应提升。2014年,我国单位GDP的能耗下降4.8%,城镇新增就业1322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全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7395万人,比上年增加501万人,增长1.9%。李克强总理曾经指出,过去中国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能够拉动大约100万人就业。经过几年经济结构调整,尤其是随着服务业的加快发展,目前GDP增长1个百分点,能够拉动大约130万人甚至150万人就业。
图2-1 2010~2014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2.创新驱动带来新产业和新业态逆势上行
2014年,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异军突起,总体上形成了高增长、高收益的行业走势,与高能耗、高污染的传统产业大幅萎缩形成鲜明反差。随着网购、快递、互联网金融、移动支付、在线教育等新业态快速进入百姓生活,新型服务业迎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金融业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5.3%,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上年的5.89%跃升至7.37%,一举突破“十二五”以来在5%左右徘徊的格局。电子商务赢得全国网上零售额增长49.7%的佳绩,比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快37.7个百分点,并拉动快递业务量继上年增长61.6%之后再创51.9%的高增速。新能源产业也迎来高速增长期,其中核电增长36.1%,并网风电增长25.6%,增速分别提升19.9个和1.1个百分点,并网太阳能发电在上年增长3.4倍的基础上继续保持67%的高增长。八大新兴行业实现两位数以上利润增长,汽车制造业增长18.1%,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20.5%,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7.1%,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增长25.7%,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9.1%。各地持续推进新兴产业投入,立足“高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