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5年05月 |
一 中国城市竞争力(辽宁)报告
最近三年,辽宁省经济发展迅速,综合经济竞争力稳定在全国中等偏上水平,但农业现代化发展不足、科技投入不足、产业内部结构发展不平衡,综合竞争力基本维持不变。虽然该省可持续竞争力也稳定维持在全国中等偏上水平,但其生态城市竞争力形势依然严峻,可持续发展问题亟待解决,应抓好“六大体系”,建设“五大工程”,尽快建成生态辽宁,提升全省可持续竞争力。此外,辽宁应当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利用全域城市竞争力和信息城市竞争力优势,在中蒙俄经济走廊和亚欧通道经济带中成为重要战略支点,让“一带一路”成为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新起点。
表13-1 2014年辽宁省省情信息
图13-1 2013年和2014年辽宁省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排名
图13-2 2013年和2014年辽宁省城市可持续竞争力排名
1.格局与优势
总体概况:2014年辽宁省积极应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和下行压力,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社会事业不断进步,人民生活继续改善。从综合经济发展来看,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8.1:51.3:40.6变为8.0:50.2:41.8,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需求结构方面,投资拉动型经济有所收敛,固定资产投资减缓,比上年下降1.5%,全年第一产业投资比上年增长6.4%;第二产业投资增长0.6%;第三产业投资下降3.2%,固定资产投资三次产业构成比为2.0:42.3:55.7。投资结构有所改善,环境保护、人民生活和劳动就业稳步提升;要素结构方面,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较大,用于研究与发展(R&D)经费支出仅占全省生产总值的1.74%。从可持续竞争力来看,辽宁省处于全国中上游水平,信息城市竞争力表现较好,文化城市竞争力表现不佳,其他分项均表现一般。总体来看,受结构性矛盾、周期性波动等宏观因素综合影响,辽宁省GDP、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对外经济贸易等经济指标增速放缓或下降。今后一定时期仍需要保持比较高的发展速度,但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新常态下进一步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发展经济民生。
现状格局:2014年度辽宁省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数均值为0.104,在全国除西藏外的省级行政区域中排名第14位。其中大连、沈阳分别排在全国第18位和第23位,跻身综合经济竞争力最好的城市之列;葫芦岛、阜新仅仅排名全国第247位和第253位,表现最差。2014年度辽宁省可持续竞争力指数均值为0.333,在全国除西藏和台湾外的省级行政区域中排名第15位。辽宁省城市竞争力总体上呈现以下特征。
第一,综合经济竞争力总体水平位居中游水平,省内差距基本稳定。2014年度辽宁省综合经济竞争力排名全国第14位,与上年保持一致,稳定在全国中游水平。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数变异系数为0.659,全国排名第22位,与上年保持一致,表明省内城市间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关系基本维持不变。
第二,可持续竞争力总体水平居中,省内差距相对稳定。2014年度辽宁省可持续竞争力排名全国第15位,居中游。可持续竞争力指数变异系数为0.391,列全国12名,表明省内各城市间可持续竞争力水平差距相对较大,该省既有跻身全国第11名的大连,也有排名265的朝阳。其省会城市沈阳因生态城市竞争力不及海滨城市大连而位居省内第二。
第三,从可持续竞争力分项来看,信息城市竞争力优势明显。辽宁省重视信息化和智慧城市建设,在信息城市竞争力方面表现突出。其中沈阳、大连和锦州处于全国最好之列,鞍山、本溪、丹东、营口、辽阳均处于较好之列,抚顺、铁岭、朝阳相对较差。
2.问题与软肋
第一,整体综合经济实力较强,但城市间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总体看,辽宁省整体的经济实力较强,经济增量和经济效率均较好。但是辽宁省各城市间发展不平衡,大连、沈阳等少数城市发展较快,其他城市发展相对较慢。这主要在于,除沈抚新城发展态势良好以外,重点推动的辽宁沿海经济带和沈阳经济区效果仍未显现,丹东、葫芦岛等沿海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仍较差,阜新等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仍未完成。因此,辽宁省要充分发挥沿海城市的优势,注重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更好地发挥大连、沈阳等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各城市的均衡协调发展。
第二,和谐城市竞争力参差不齐,生态城市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