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5年05月 |
关键词: | 战略研究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 |
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是我国新时期对外战略的重大调整。它以经略海洋和海洋合作为核心,发展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地区)的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为主线,促进中国与这些国家和平友好、港口互联互通与经贸交流机制创新,形成相互倚重、互利双赢的政治经济发展格局,为中国和平发展创造更好的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环境。
历史上,起始于中国的丝绸之路将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商业贸易连接起来,促进了东西方的货物交换和文化科技交流。丝绸之路可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以古都西安为起点,经河西走廊沿天山南北两路进入中亚地区,沿黑海南北两岸进入欧洲。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有东海启航线和南海启航线,从朝鲜半岛和东部沿海港口进入日本,或经徐闻、广州、泉州等南部沿海口岸经东南亚、印度洋进入欧洲和非洲(见图2-1)。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出访中亚四国时提出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同年10月,习近平主席访问东南亚时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演讲时指出,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国政府设立的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个倡议将中国古代与亚非欧友好通商的历史与现实经济交流结合起来,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本章重点分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战略意义及建设方略。
图2-1 丝绸之路地图
第一节 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回顾
在探讨中国要重返海上丝绸之路之前,有必要回顾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海上丝绸之路作为中国古代与外国进行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其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这样几个历史阶段:
一是形成于秦汉时期。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中,东海航线主要是从朝鲜半岛入日本和东部沿海进入日本、琉球、中国台湾诸岛,以及南海航线。南海航线始于何时有待考证,但史书记载中国丝绸最迟在公元前4世纪就已经传入印度和西方。秦末汉初南粤王赵佗墓出土的西亚式银器皿疑为波斯所产。《汉书·地理志》明确记载了汉武帝平定南粤后即派使者出使南洋和印度,抵达今天的斯里兰卡返航,当时海船运载的杂缯即为各种丝绸。广东的徐闻和广西的合浦是重要的南海航线始发港。
二是发展于唐宋时期。唐代中期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逐渐衰落,更加倚重海上丝绸之路,促进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宋代罗盘的发明,使得海船航程到达西亚国家。由于江南丝绸、茶叶和瓷器的大量出口,使泉州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港。泉州留下的许多阿拉伯商人的遗迹,见证了当时中国与西方的贸易主要通过阿拉伯商人中转,以至于西方国家发起十字军东征,企图控制这条东西方商路,但以失败告终后激起西方世界另辟达到东方的新航路的动力。
三是兴盛于元明时期。元代的中国政府在东南沿海的宁波、泉州、广州、温州和杭州设置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明代永乐帝为宣国威于海外,派遣郑和率舰队出使西洋,郑和前后七次下西洋,历时28年(公元1405~1433年),最远到达非洲的肯尼亚,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庞大的船队带去丝绸、茶叶、瓷器、金银器皿、五金、书籍等产品。进口的货物主要包括琉璃、珠宝、象牙、玛瑙、香料、胡椒、檀香等。但明代郑和下西洋未能继续扩大贸易成果,很快为海禁政策所代替。
四是转变于明中叶和清朝时期。郑和下西洋之后,明政府很快将造船所用的技术资料付之一炬,严禁建造可出海的大帆船。就在明朝实行海禁政策时,西方世界正在掀起一股发现新航路的地理大发现浪潮。1492年葡萄牙人达伽马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占领印度西南部的果阿,并迅速进入明帝国的沿海地区,窃取了澳门。西班牙人哥伦布越过大西洋,发现美洲大陆。1521年麦哲伦船队成功横渡太平洋达到菲律宾宿雾岛,并将其献给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清代的中国政府也沿袭明代的海禁政策,只许广州一地对外通商。西方殖民者却几乎垄断了海上丝绸之路。
明中叶到清代西方殖民者控制下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有两条:一条是澳门(广州)—果阿(印度)—里斯本(欧洲)的航线,走的是经南海下西洋即印度洋的传统丝绸之路。第二条是明代中后期开辟的漳州月港经马尼拉到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的太平洋航线。1565年6月,西班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