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5年05月 |
网络舆论场是政府公信力的投射环境,网络舆情应对是政府公信力展示的重要手段,是强化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由于网络传播的特殊性,政府舆论动员能力受到影响,舆论应对压力空前倍增,政府公信力维护困难。本文对2014年贵州省网络舆情基本态势进行了总结,并结合三起典型网络舆情事件,对政府在网络舆情研判、回应、沟通、应对、处置、修复等过程中的措施进行了分析,提出在网络舆情视角下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对策建议。
The motivation of public opinion on internet shows and reflects the government credibility,which is an important part to strengthen government power ability. It is difficult to maintain the government credibility which is caused by weak mobilization ability for public opinions and unprecedented stress to cope with public opinions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the particularity of network communication. This report summarizes the basic trend of online public opinion in Guizhou 2014 and analyzes the measures which are took by government when studying,responding,communicating,disposing and repairing the network opinion after combining three typical network opinion events. This report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to improve the government credibi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twork opinion.
网络舆情是民众通过互联网对社会公共热点问题或者与自身利益相关的社会公共事务表达和传播的各种不同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它反映着公众的情绪和社会政治态度。[1]在网络时代,地方政府成为网络舆情的核心主体,网络舆论场成为政府公信力的投射环境,网络舆情应对也成为政府公信力展示的重要手段,是强化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
由于网络的开放性、自由性、无序性等特点,政府在网络舆论场失去了传统的舆论导控优势,在舆情处置中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并且常常由于信息公开不足、新媒体运用不力等原因,公众对地方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存在很多质疑,对众多公共事务处理中的政府言论表现出不信任,地方政府的公信力正在不断受到损害。
一 网络时代政府公信力面临的舆论挑战
与传统舆论形式相比,网络的传播方式与传播特点极大地拓展了舆论空间,对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产生着深远影响,也给政府的舆论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一)传播主体模糊化,政府公信力维护困难
网络的“无边界性”和“匿名性”带来了网络传播的空前活跃,其互动性也给予网民随时转换传播者和受众角色的自由,每一位网民都可能成为“公民报道者”,随时随地介入到网络舆论传播系统中,舆论主体格局发生了明显改变。
在网络中,人们的身份被虚拟化,为其社会角色和社会身份的转变提供了可能,减少了熟人社会对自身行为的约束,可以毫无顾虑地释放自己的情感、喜好、憎恶,容易成为“本我”宣泄张扬的场所。
由于网络主体边界的模糊性、网络群体构成的非均衡性、网络舆论参与的混沌性、网络道德标准的不确定性等因素,网络的民意表达也呈现出非理性和非均衡的特点,致使政府传统舆论引导“失灵”。而我国目前在网络管理机制上还不完善,使网络缺乏有形有体、可触可感的标准和界限,网络上发布信息,没有“把关人”,信息真实性得不到保障,主流舆论容易被淹没。网络传播主体模糊化使网络舆论呈现弱规范性特点,构成了政府网络治理的重大挑战。
(二)传播路径多元化,政府舆论控制优势被颠覆
网络作为一个新兴的、潜力巨大的技术平台和信息传播平台,从诞生发展至今,曾先后经历了web1.0时代、web2.0时代和web3.0时代,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传播范围更为广泛,传播途径更为多样,可控性更低,负面社会效应和社会影响更容易被放大。
目前,网络舆情主要通过以下路径传播:重点网站、新闻跟帖、网上论坛、网络社区、个人网站、博客、播客、维客、电子邮件、QQ、微信等。2014年以来,手机微信等即时通讯以其实时性、跨平台、低成本、高效率等优势和群组通讯、私密社交、联络隐蔽等特点,成为更具群际传播能力和社会组织动员能力的舆情传播渠道。
除此之外,网上调查、网上访谈、网上签名等也是网络舆情汇聚的重要渠道。随着网络新技术的发展,微视、幻影(瞬时视频)、弹幕、无网社交等网络技术走上了传播舞台,由于这些渠道的娱乐性、开放性、互动性和虚拟性,政府在网络传播中的“把关人”“导控者”作用变得越来越有限,政府舆论控制优势基本被颠覆。
(三)传播模式群际化,政府舆论动员能力受到影响
网络舆论传播存在着较为典型的群体极化现象。美国学者桑斯坦指出,“群体极化的定义极其简单:团队成员一开始即有某种偏向,在商议之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2]传播学经典理论“沉默的螺旋”、群盲心理理论,同样证明了个体在参与群体讨论时,极易受到群体意见的感染和同化,个体意见陷入“沉默的螺旋”,或个体成员出现“失明”现象。在群体极化过程中,网民情绪得到极大的膨胀,促使舆情事件不断升级,最终形成群体暴力。
网络时代容易爆发舆论危机与网络信息传播结构也有很大关系。传统社会的层级制被网络的去中心化解构了,网络新意见群体逐渐生成,并获得了极大的话语权,在权威话语之外建构起强大的舆论压力,使政府的话语权被稀释。
(四)传播内容自由化,政府舆论导控效果受到抑制
网络每天将产生的海量数据传递给数亿用户,各种信息井喷涌现,庞杂难辨,有的在传播信息、发表言论、表达诉求、争取民意、组织动员,有的在宣泄情绪、恶意炒作、舆论审判、人肉搜索、传播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