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5年05月 |
报告客观考察了改革开放以来贵州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变迁的过程及特征、区域和差异。从时间上看,30余年来贵州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经历了由“贫困”到“温饱”、由“温饱”到“小康”的转型过程;从空间上看,贵州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仍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其整体消费水平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要构建科学合理的现代消费结构体系,贵州尚需经历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程。
This research objectively investigate the changes of consumption structure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in Guizhou Province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which includes the process,characteristics,area and differences. In the view of time,the consumption structure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in Guizhou Province has experienced the process changing from poverty to essentials,and changing from essentials to well-off;in the view of space,there are still obvious area differences in the consumption structure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in Guizhou Province,while the whole consumption level is lower than the national average. It is a long way for Guizhou to establish a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system of modern consumption structure.
一 问题的提出与数据资料
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整个社会系统及组成部分均处于不断调整与振荡的环节之间,并呈现出大汇聚、大碰撞、大综合的变动格局。消费结构作为社会结构的一个子系统和组成部分,往往有其特定的关联性,透视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建设的水平及阶段,体现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建设的轨迹与成效、问题与困境、规律与趋势,因而不断受到社会学及其他学科关注和研究。
作为经济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消费结构通常指居民消费中各种消费品的比例结构,在宏观上是消费、储蓄与投资的比例结构。在本研究中,我们所关注的消费结构也离不开经济学意义上的消费结构,但是社会学更关注消费主体的结构和社会属性,关注消费物的结构与人的结构之间的关系和结构协调度。换句话说,在社会学意义上,消费结构主要是指不同消费主体的消费关系和消费比例结构[1]。
事实上,无论是消费支出,还是恩格尔系数[2],均是反映消费结构的重要指标。通过这些指标,可从很大程度上研判一个家庭生活水平的高低。这是因为,通过实际消费支出的大小、食品开支在家庭总支出中所占比例的大小等方面的考察,可以大致推知一个家庭生活水平的高低状况。事实表明,消费支出越高、恩格尔系数越小,那么该类家庭消费水平也就越高;反之,则越低。
值得指出的是,在已有社会结构的研究中,极少有学者将西部地区作为关注和探讨的视阈,而对该地区消费结构的专题研究则更少。基于此,如何在广泛开展社会结构研究的基础上,将目光聚集在消费结构这一子系统上,并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扎实的调研,对改革开放30年来贵州等西部地区消费结构的变迁过程进行系统的研究与总结,有利于科学认识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所处的阶段,加快同步建成小康社会步伐;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衔接好产需关系;有助于促进消费结构乃至社会结构的改善与优化。
鉴于上述分析与理由,本研究以贵州统计年鉴资料(1978~2014年)、2014年“贵州地区社会发展与结构变迁状况”问卷调查数据[3]、中国统计年鉴资料(2014年)为基础,通过“时间”“空间”双重维度的考察,以科学审视贵州城乡消费结构变迁的过程及特点、区域及差异,旨在科学定位贵州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所处的阶段,并为该地区加快深化改革步伐及制定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证支持。
二 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变迁过程
从整体上看,根据改革进程、社会分化、消费水平和消费领域的阶段性特征,与全国一样,贵州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变迁大体上可分为以下阶段。
(一)城镇居民基本温饱问题的解决阶段
改革开放后,经过几年发展,贵州城镇居民迅速摆脱了贫困。[4]1978~1984年,贵州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已由60.91%下降到58.18%,实现了由“贫困”向“温饱”的转型(见表1)。
在这一阶段,贵州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其变化速度也比农村要快很多。1978年贵州城镇居民消费支出是246.53元,1985年增长到617.52元,增长了一倍多。
进一步看,这一阶段也是贵州城乡消费差距逐渐缩小的阶段,改革初期市场经济的引入带来了一定的平等化效应,经济社会地位较低的农民、城市边缘群体等弱势人群的生活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贵州省城乡差距在1982年时达到最小(收入比为2.16∶1),而此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城乡差距则呈现持续上升之势。
表1 贵州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及恩格尔系数的变化(1978~2014年)
(二)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平稳提高和初步分化阶段
随着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1985~1991年,城镇收入分配制度开始向个人倾斜;在收入快速增长和城镇计划体制的高福利支持下,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迅速提高,但是,其消费结构变化不大,呈现出高福利支持下的刚性特点[5]。
一般而言,随着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将相应发生变化,其中衣食支出比重会逐渐下降,而用品、住房和服务性支出的比重会不断上升。1985~1991年,贵州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很快,人均消费支出从617.52元增长到1338.86元,净增长了1.17倍。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阶段,尽管贵州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生活质量大大提高,但消费结构的变化却不明显,其恩格尔系数反而从1985年的52.51%反弹为1991年的56.08%,整体仍处于低水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