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年05月 |
引言
在各种关于反贫困的研究、对策及存在问题的阐述中,“妇女”二字频频出现。这里的潜台词似乎是,贫困人口中女性可能占多数,或许还暗示着扶贫工作的成功与否,与妇女人群有着紧密的关系。在如此格局下,“妇女”或“贫困妇女”在发展的进程中几乎成了恒定的议题。也正因为如此,“她们”或女性与贫困,不仅是一种客观的现实,而且成了一种标签、一种被抽象的概念,关联着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在减贫过程中的导向和走势,有相应的理念和方法支持其立场和观点及减贫的策略。不同的立场和观点,包括对社会性别关系的认识各有千秋。所以,相关的扶贫政策和措施也不尽相同,导致结果和影响不同,进而有了对“贷男还是贷女”、“扶强还是扶弱”、“助农还是助商”等问题持续地争辩和质疑。从另一面看,作为目标群体之一的农村贫困妇女或贫困户妇女,她们在哪个层面上,在多大的空间范围,可以运作自主性的话语权力?她们的表现与再表现又与哪些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的因素有关?所有这些复杂的问题和变化着的发展历程以及其间各方面的关系,恰好呈现出反贫困进程中社会性别话语建构的脉络。其中,既有发展中国家社会转型期的轨迹,又受到全球化的影响;既受到国际层面社会性别平等政治的推动,又受限于各国的体制和社会性别制度。评估与反思反贫困中的社会性别话语建构,有助于人们寻求更为切合实际,更为公正与公平的反贫困战略。
在云南被誉为各种“王国”而出名时,另一出名的缘由,是其“边、穷、少”
本研究报告,是基于对云南多年来的扶贫工作,特别是小额信贷扶贫模式的评估案例,剖析性别关系与扶贫的政策和行为、相关结果和影响等。评估方法有四种:一是对文献的评估研究,关于扶贫方面的省级文件如何界定和陈述妇女与贫困问题,主张通过怎样的途径和措施来解决。二是对扶贫管理和决策层领导和干部的评估研究,通过问卷,测试相关人员在扶贫工作当中的社会性别意识和观念及对其扶贫工作的影响。三是对第一线运作小额信贷扶贫模式的实际工作者的评估研究,了解其间的人们如何面对并处理社会性别问题。四是基于几个层面上的现象和问题进行分析,阐述云南反贫困中的“性别”话语,包括“农村妇女”、作为扶贫的“贫困妇女”或作为贫困“户”的代表,她们,时而抽象,时而具体地被凸显出来,进而时隐时现,抑或消失;怎样在不同的空间或时间内被再现,其中包含一些表象——如数据与事实及其原因——社会性别不平等关系;影响因素——农村地区的经济结构、农业的集体和产业化建设等;目前反贫困中决策层和操作层潜在的社会性别定型的意识和观念、不可回避的父权制构架,这种观念意识对其扶贫行为的影响等。最后是相关的反思和建议。
第一节 妇女与贫困:文献与文件中的建构
纵览与贫困人群相关的研究与论述,可以发现,贫困似乎总是有张“女人”的脸。如同对其他“欠”发展国家或地区的研究一样,人们在说到云南的贫困问题时,大多以农村的贫困妇女特别是少数民族妇女的受教育程度低、健康状况差等,作为贫困的标志之一,加之以女性的年龄(留守农村的中老年妇女)以及需要她们关照的男性老人和孩子等刻画她们的弱势群体形象。相关研究还辅之以这类司空见惯的陈述:由于“传统文化和习俗”的影响,她们参与经济活动较少,从事低收入工作较多,多从事无报酬劳作并无权和无地位参与家庭和社区的决策事务等,以进一步表明问题存在的原因。有的还进一步分析了贫困与资源的问题,诸如贫困农村的可耕土地越来越匮乏,仅依赖土地来生存发展十分困难;在一般的农村地区,农村生产的投入越来越大,而且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