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5年06月 |
本文聚焦通州战略,以实施北京城市发展转型战略,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和首都经济圈建设为背景,以建设功能完备的首都城市副中心为目标,从通州区的功能定位、产业布局、人口承载能力以及承担首都功能核心区人口疏解任务、区内人口变动历史等方面,分析预测通州区未来5~10年的人口规模,并结合“一核五区”建设,提出优化通州区人口结构、调控人口规模的对策建议,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一 通州区人口发展的基本态势
(一)常住人口规模已逾百万,流动人口占比激增
通州区常住人口规模从2000年的67.4万人倍增至2012年的129.1万人,12年间增加了61.7万人,平均每年约增加6.1万人,尤其是2005年以来,通州区常住人口的年均增量及增速在各区县中均位于前列,且年均增速高于北京市常住人口的年均增速。同时,流动人口规模及占比也在不断提升,但增速得到有效控制。流动人口规模从2000年的7.9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50.7万人,流动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例从2000年的11.72%迅速增长到2012年的39.27%,流动人口已成为通州区人口增长的最大来源。
(二)非农人口比例达五成,人口城镇化逐步提速
在通州区的城乡人口分布中,户籍人口非农比例呈明显的增长态势且增幅较大。2000年,户籍人口的非农比例仅为31.93%,2012年,非农比例首次突破五成,达到52.80%。常住人口的城乡结构也在发生重大变化。2000年,常住人口约为66.8万人,非农人口约为22.4万人,非农人口所占比例为31.99%;2010年,常住人口增加到约118万人,非农人口规模为55.96万人,非农人口所占比例达47.47%。
(三)老龄化、少子化与人口红利并存,青壮年流动人口为补给主体
2000年,通州区常住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比例为11.9%,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为8.2%;2010年,60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达到12.3%,而65及以上人口比例为7.7%。更为严重的老龄化表现在通州区户籍人口群体上。2010年,通州区户籍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达到17.2%,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达到11.3%。
在老龄化的同时,通州区少儿人口比例却在不断下降。在常住人口中,2000年,14岁及以下人口比例占到16.8%,而2010年,这一年龄段人口比例却迅速下降为9%,10年间下降了7.8个百分点。
从劳动力资源来看,2000~2010年,常住人口中15~64岁劳动力总量迅速增加,由2000年的50.57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93.22万人。其中,流动人口的贡献明显,相应年龄段流动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例由2000年的13.08%迅速上升到2010年的39.85%。流动人口已成为通州区劳动力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生育水平极低但略有回升,生育年龄整体推迟
从生育情况来看,常住育龄妇女的总和生育率处于极低的水平。2000年常住人口总和生育率仅为0.656,而2010年略微提高到0.764。从户籍人口生育来看,2012年,通州区户籍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为1.19,这也是2000年以来的最高值。
同时,通州区常住育龄妇女的生育年龄明显后移。2000年,通州区育龄妇女的生育年龄集中于20~24岁、25~29岁这两个年龄组。2010年,20~24岁年龄组的育龄妇女的生育率大幅下降,从54.1%下降到20.66%;而30~34岁年龄组的生育率大幅上升,从13.59%升至52.44%,此外,35~39岁年龄组的生育率也呈现显著提升的趋势。
(五)常住人口性别比处于正常水平,出生人口性别比略高
通州区常住人口的性别比在正常的幅度内,2000年是101,2010年是106。常住人口出生性别比略微偏高,2010年达到113.39,但户籍人口出生性别比基本上维持在100~110的变化幅度内。
(六)死亡率处于低水平,受教育水平逐步提升
从人口健康素质来看,2000~2012年,通州区常住人口的死亡率处于全世界低死亡率的水平,2012年死亡率仅为4.06‰。
从人口文化素质来看,近年来通州区人口总体的文化水平不断改善。2000年,通州区常住人口中6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3年,2010年提高到10.2年。
(七)就业人口占比下降,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就业人口占比提升
2000年,通州区16岁及以上人口约为55万人,就业人口约为35万人,失业人口约为1万人。2010年,通州区16岁及以上人口上升到约107万人,而就业人口仅为65万人左右,失业人口3.3万人左右。相比2000年,2010年的经济活动人口比例明显下降,2010年,20岁及以上各年龄段就业人口占该年龄段总人口的比例都低于2000年,其中下降幅度最大的是45~49岁年龄段人口,此年龄段的就业人口比例从93.67%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