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4年05月 |
一 研究问题与视角
本项研究的对象为中西部地区乡村小学教师。乡村教师是一个有别于农村教师的特定概念,特指在乡镇中心校及以下的学校,包括村级完全小学、村级不完全小学和教学点任教的教师。就类别而言,包括正式编制的教师和代课教师、特岗教师等非正式编制的教师。之所以选定这个群体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这类人群即便在农村小学教师队伍中也位于底层,他们在工资收入、工作条件、生活水平等方面都比不上乡镇中心校和初中以上的教师,堪称“弱者中的弱者”“底层中的底层”。他们是农村学校教师队伍中处境最为艰难的一个群体。
在开展调查之前,课题组已对此项研究进行了较为充分的案头准备工作,多次集体阅读和讨论了现有的关于农村学校教师研究的文献。在问卷和访谈提纲形成后,课题组又在河北省的贫困县曲阳开展了试调查,加深了对乡村教师艰难处境的体验。
在访谈资料整理完毕、数据分析完成后,课题组经多次讨论,最终将研究聚焦到下列问题:乡村教师为何日益边缘化,沦为社会底层的打工者?针对乡村教师的现状,课题组用“边缘化”“社会底层”和“打工者”等概念刻画他们在社会地位和身份方面的特征,并基于数据和深度访谈资料,从体制排斥、市场排斥和道德排斥三个层面对乡村教师边缘化地位的成因进行了分析。
二 研究方法
(一)样本的选择
从调查方法上讲,我们首先要确定研究总体,编制抽样框,之后再从确定的抽样框中(总体)抽选样本。总体由我们的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而定,样本要能够反映总体的特征。本研究采用三阶段的立意抽样进行样本选择。
1.为何选择中西部地区
我们选择从中西部地区着手,首先是因为这些地区自然条件较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上相对落后,从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角度考虑,应首先了解中西部乡村教育的实情。其次,在整个乡村教师群体中,中西部乡村教师的经济待遇、社会地位更低,其自我提升的潜能也更弱。再次,中西部地区是国家教育重点扶持的地区,国家在财政、人员等各方面均给予了政策倾斜,例如“特岗教师”“三支一扶”等政策。这些措施落实得怎样,在多大程度上有助于缓解乡村教师短缺问题、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有待通过更具体的调研工作来验证。最后,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以下简称中国青基会)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期坚持实施以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和建设希望小学为主要内容的“希望工程”公益项目,有效地推动了农村贫困地区义务教育事业的发展,得到了当地政府、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的肯定,也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赞誉。通过评选“希望工程园丁奖”和实施“希望工程教师培训项目”,对农村教师给予了特别的资助。如何满足在乡村任教的教师们新的需求,帮助“希望工程”在工作的思路、措施方面形成新的突破,也是本课题组选择在中西部地区进行调研的重要因素。
2.中西部地区内的选择方案
全国贫困县的地理分布非常广泛,涉及21个省区市,但分布非常不平衡。根据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的“2012年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可以了解到,全国贫困县和贫困地区集中在中部和西北省份,其中,中部9个省份[1]的贫困县数量占全国的37%,而另外63%的贫困县则集中在西部12个省区市[2],大部分贫困县集中在西部地区。由于受时间和人力的限制,我们最终决定调查4个贫困县。在西部地区我们选择了3个贫困县,分别是宁夏海原、云南会泽和广西融水,在中部地区选择了湖北五峰。这4个省份的地理位置分布非常分散,其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状况也非常不同。它们能够代表总体的结构特征,这是选择4县的原因之一。另外也考虑到调查过程的可控性和能否顺利实施。宁夏海原、云南会泽、广西融水和湖北五峰是中国青基会希望工程重点实施县,在这些地区调查能够得到当地各部门和学校的积极配合,这对我们开展调查非常重要。
在确定县之后,就要选择学校。我们遵循的原则是,要更多地了解乡村小学教师的状况,特别是那些条件较差的村完小、教学点的教师状况。我们要求在每县至少选择3个乡镇,乡镇以下的村完小和教学点的问卷和访谈数量要占到总数的2/3以上,而每个乡镇的中心小学仅作为参照。在出发之前,各小组负责人跟当地教育局取得联系,获得当地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