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年12月 |
2013年是党的十八大之后的第一年,又是政府换届年,国家进入战略提升期。改革开放的全面推进和经济发展转型都会有进一步的谋划,如何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是政策选择的核心,如何在新形势下实现宏观调控政策——财政和金融政策的连续性与稳定性,是2013年政策选择必须考虑的。
一些重要的国际机构预测,未来几年,全球经济将增长乏力,世界经济疲弱的发展前景已成定局,有的机构将2014~2016年的世界经济增速预测再次调低为3.2%(此前预测3.5%)。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欧债危机本质上已成为泛欧层面的问题,如政策措施滞后于危机传播,欧债危机的影响可能广泛外溢等。国际经济环境可能会对我国对外贸易和吸引外资造成不利影响。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转型期,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国家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而改革开放又进入攻坚期,国内经济形势也是机会与挑战并存,既有成绩又有要解决的问题,情况复杂。要在辉煌成绩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需要全面谋划。2013年经济发展的政策选择,需要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若干战略性问题作出判断。
一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
按世界银行的分类标准,中国已进入上中等收入国家,这能集中展现改革开放的成效,2011年中国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7.156万亿元,年末总人口13.4735亿,人均3.5万元,若按全年平均汇率6.4588计,中国GDP约合7.3万亿美元,人均GDP为5420美元(按购买力评价约为7864国际元)。
按世界银行的分类标准(见表1),中国已进入上中等收入国家。从数据看,改革开放前中国是低收入国家,这个变化是了不起的成就。
表1 世界银行按收入对国家的划分标准
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达到上中等收入水平,这一变化的同时,塑造了中国的经济结构、消费结构、贸易结构、投资结构等,出现了相应的产业链、价值链。国际经验表明,当前经济发展到这种程度后,经济结构要转型,经济发展的动力要改变,中国经济发展的迹象也表明了中国经济进入转型期的特点。
后发国家利用先发国家(发达国家)的技术、资金和市场以及本国廉价劳动力,生产本国和世界需要的产品,加速经济增长,压缩了发展时期,有专家之为称挤压式增长。简言之是依靠人、财、物、技术等要素的增长,如果靠这些要素,不足以支持发展,而要同时靠智力和创新时,意味着挤压式增长接近尾声,就像中国东部有些地区那样。
高速增长促进该国该地区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加速工业化,往往从初级工业化到中期工业化。中国是发展不平衡的大国,东中西部发展水平相差大,发展程度不同,高速增长阶段结束的时间也会有差异。
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变化,意味着在中国经济实力提升之后,进入更高水平的发展层次,经济发展质量要有新的提升,国家竞争力要有大的增强,这是发展机遇,同时又是激烈的挑战。中国经济2013年的政策选择要考虑这一因素。
二 对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变化的认识
从发展特性看,日本、韩国、德国等都属于享受后发优势的国家,有类似的经济发展规律。日本经济1946~1973年,处高速增长阶段,此阶段GDP的平均增速约为9.3%;1974~1991年为中速增长阶段,GDP平均增速约为3.7%;1992年至今,日本进入低速增长阶段,GDP平均增速为1.1%。无论是高速、中速,还是低速增长时期,日本人均GDP都在不断上升,达到1973年的11400国际元(购买力评价,以下同),1991年的19350国际元和2008年的22800国际元。
德国和韩国也有类似的情况,当前韩国处在中速增长阶段,德国处于低速增长阶段。这些国家在各个阶段的时间速度以及阶段变化点不同,各阶段GDP增速也不一样,但总变化规律一致。
日本、韩国、德国的实践表明,经过高速增长期,人均GDP达到一定水平后,这三个国家经济增速逐步下降,可以认为是享受后发利益、追赶式发展的一般规律。从国际比较看,日本、韩国、德国在人均GDP达到11000国际元时结束经济高速增长阶段而进入中速增长阶段,经济增长速度下降40%~60%。GDP增长速度会下降,有一定的规律性,但下降的程度和数值与国情有关,也与国家经济发展战略有关。从低速期如何进入另一个高速期,需要付出艰苦努力。
中国是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大国,改革开放以来,各地都有很大发展,但仍有地区差异,各地发展水平和工业化程度不一样,在以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