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年12月 |
我国经济增长从2010年第二季度以来转入周期下降阶段,到2012年第三季度为止,出现历史上少有的连续10个季度的收缩局面,2012年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的GDP同比增速降到8%以下,呈现二次探底态势。抑制通货膨胀的宏观调控措施取得明显效果,物价从2011年8月开始转入周期下降阶段,2012年6~9月的各月CPI降到2%左右,PPI已经转入负增长。目前,企业经营效益普遍下滑,特别是很多中小企业陷入经营困境。同时,欧债危机仍然不断蔓延,全球经济复苏进程出现波折,出口增速下滑严重,各种不确定因素加大。在这些情况下,如何看待本轮周期的超预期下滑?2012年我国经济运行能否止跌企稳?未来一段时间的经济周期态势和物价走势如何?2013年能否再次出现通货膨胀?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应如何调整?
为了对这些目前的热点问题作出比较科学和准确的回答,本文基于改进后的“经济景气分析和监测预警系统”,对当前的经济周期态势和经济景气状况、物价波动形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判断,采用先行指标、新型扩散指数和多种经济计量模型对经济增长、物价等主要经济指标的走势进行分析和预测,在此基础上,对政府下一步的宏观调控提出政策建议。
一 利用景气分析法对经济景气状况的分析和预测
我们选用的一致景气指标仍然由工业增加值、累计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狭义货币M1和财政收入5个指标组成;先行景气指标除原有的钢产量、水泥产量、汽车产量、股票成交量和逆转的CPI等5个指标外,经过重新筛选和对比,剔除了原有的化肥产量,增补人民币贷款总额和固定资产投资施工项目个数(累计)两个指标;滞后指标组由CPI、PPI、产成品库存和货运量合计组成。各景气指标均为同期比增长率序列[1],经季节调整并消除不规则因素。利用美国全国经济研究所(NBER)方法,分别建立了一致、先行和滞后合成指数(各指数均以2000年平均值为100)与扩散指数。
1.基于一致合成指数对经济周期态势的分析
根据一致合成指数所反映的宏观经济总体走势(见图1,其中阴影部分为景气收缩阶段),始于2009年2月的本轮经济短周期,经过1年的急速扩张并创出1996年以来的历史新高后,从2010年2月开始转入景气下降阶段,一直持续到2012年6月,至此,景气下降期达到29个月。此后,景气止跌企稳,且出现稳中趋升迹象。根据此次景气回落的深度、持续时间和整个周期的形态,并结合先行合成指数的走势和目前政府“稳增长”政策取向,我们认为,按谷—谷的测量方法,此轮月度景气循环很可能在年中结束。
图1 一致合成指数(实线)和滞后合成指数(虚线)
图1显示,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特殊背景下形成的本轮经济短周期显示出与前3次短周期不同的“短扩张”型非对称形态。其扩张时间远低于前3轮短周期近29个月的平均扩张期,而景气收缩期明显延长,其间经历了“急—缓—急”三个不同阶段。2011年8月以来,经济景气再次出现超预期的较快下滑,尤其是2012年4月以后,景气指数已经低于2000年的平均值和上次波谷(99.6),处于2002年以来的最低水平。截止到2012年6月,景气回落的持续时间远超过前3次短周期平均14个月的收缩长度。
图1显示,滞后合成指数在2009年7月创造近10年的最深谷底后,经过25个月的大幅扩张后,于2011年8月形成峰顶转折点,较一致指数滞后19月,打破了以往比较稳定的6~9个月的滞后期。随着CPI、PPI和工业企业库存增速的明显回落,该指数从2011年9月开始出现较快下滑,到2012年9月为止已经持续下降13个月。
2.2012年经济景气状况处于“偏冷”区间
由10个预警指标[2](见图2)构成的预警综合指数(见图3)显示,2010年7月~2011年12月,经济运行回到景气“正常”区间。但2011年8月以来景气状况再度出现连续下滑,预警综合指数进入2012年后连续8个月发出“偏冷”信号,并在5月出现低点(27.5),接近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的景气度谷底(25)。但6~9月预警指数回到30,出现止跌企稳态势。预警综合指数的走势同样显示经济景气出现二次探底形态,2012年经济景气已进入“偏冷”区,但已止跌企稳。
图2 月度监测预警信号
图3 月度景气动向综合指数
对预警指标的监测结果显示[3],2011年8月以来,多数指标的景气度呈下降态势。截止到8月,有2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