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4年08月 |
《辞海》中并没有直接的“皮书”概念,有的是对各种颜色皮书的解释,是指“国家或专门机构正式发布的重要文件或报告书”。各种颜色的皮书以其封面颜色而得名,选用白色的国家有美国、葡萄牙、日本等,称为白皮书。也有其他颜色的皮书,如意大利曾用过绿皮书,英国议会曾用过蓝皮书,法国曾用过黄皮书,西班牙曾用过红皮书等。颜色皮书以书或文章成册,作一种官方文件,代表政府立场,讲究的是事实清楚、立场明确、行文规范、文字简练,没有文学色彩。实际上,一个国家往往使用多种颜色封面的文件,如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每年发布8次的美国经济展望调查报告即采用褐色,称为褐皮书。中国政府也曾发布过国防白皮书、人权白皮书和外交白皮书。
然而,笔者所述并非政府报告意义上的颜色皮书,而是一种新生的出版产品形态,是日前风靡中国出版业界的公开发行的图书,是出版学意义上的一个概念,是“一种以年度为时间单元,关于某一门类、地域或领域的人文社会科学资讯类连续出版物”,并将与之相关的一系列新生事物称为“中国皮书现象”。
一 中国皮书现象
在中国,“皮书”概念已经远远超越了原有的政府报告范畴。这源于1990年的“蓝皮书”,即刘国光、李京文等人运用经济模型对中国经济形势进行分析与预测所形成的研究成果用蓝色封面装订成册,在内部传阅。1991年,“经济蓝皮书”开始公开出版发行,将“皮书”概念引入出版领域,丰富了皮书的内涵,扩大了其外延。这是一次质的飞跃。皮书在出版领域的迅速扩张与崛起起始于1997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SSAP)开启的皮书市场化运作。
之后,中国皮书开始滚雪球式发展,作者、编辑、产品、读者、出版社、市场等几个方面形成合力,相互促进,使皮书获得全方位发展。皮书吸引了一大批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有抱负、有想法、有热情、有能力的作者投入皮书的内容创作,为皮书家族带来丰富的内容资源。并且随着作者的相互启发与切磋,皮书内容的视角与切入点不断拓展,研究领域不断细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研究对象,内容涉及经济、社会、文化、金融、法制、医疗、房地产、旅游、人才、教育、行业、地区、国别等,皮书产品不断丰富,已经形成了300多种皮书的规模。从类型上看,除了“蓝皮书”,还包括侧重于国际问题研究的“黄皮书”和专注于可持续问题研究的“绿皮书”。随着内容和产品的丰富,读者获得的服务更具多样性,能够体验更为深刻的研究成果。所有的这些使得皮书市场十分活跃,为“皮书”品牌的树立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出版社的工作贯穿于皮书产品生产的全过程,从选题的策划、准入以及与作者的探讨、修改到编辑加工、印制发行和市场推广,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细致安排。
此外,与皮书相关的一系衍生产品和工具被开发出来。SSAP开发的皮书网成为作者、编辑、读者交流信息的平台,成为社会各界了解皮书的重要渠道,成为皮书作者研究成果的展台。而皮书数据库将皮书内容与新生的数字出版形态相结合,使内容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并实现内容的分割面市,为市场提供细分产品,使读者各取所需,获得最优的阅读满足感,使作者的研究成果直达目标读者,从而促使作者与读者进行更深入、更广泛的交流,最终赋予皮书新的可持续的发展活力。
如今,在中国,“皮书”已经走下“神坛”,成为全社会层面的热门词汇。皮书及其连带的内容、观点、学者、人文正深入人心,在中国随处可见其踪迹:顶级新闻媒体的时时发布,政府部门的资政参阅,研究人员的研读借鉴,企业领袖的决策参考,投资者的资讯追踪,普通大众的街谈巷议。“皮书”正成为一个平台:一个广大对中国经济社会有着深刻理解的理论工作者展示其观点的舞台,一个广大对中国现状有着热切渴望的读者获取信息的资讯台,一个中国学术与社会发展实践相结合的会所。这一平台所具有的凝聚力正在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吸引着社会各界关注中国的发展,参与中国的发展。
然而,皮书的发展远不止于此,它们已经跨出国门,受到世界关注,所披露的观点信息已经成为国外媒体不可或缺的新闻热点。皮书的影响正在世界范围内扩散。
二 皮书的国际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背负十多亿人口,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政治体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