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年12月 |
一 2008年国际贸易形势回顾
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进一步恶化,给2008年的国际贸易带来了沉重打击。特别是自2008年9月以后,世界主要贸易体的进出口贸易流量均出现明显的下降。尽管国际商品价格的上涨和美元的贬值使2008年国际贸易名义增长率仍达到15%的增长水平,以美元计价的商品贸易额达到15.76万亿美元,但该年国际贸易的实际增长率(贸易量)仅为2%(见表1),明显低于上年6%的增速。
表1 2000~2008年世界贸易增长状况
2008年国际贸易主要有以下特点。
第一,2000~2008年间,世界贸易额以年均12%的速度增长,但自2008年第4季度起世界贸易开始转入负增长,特别是发达国家间的贸易额下降了15.6%,发展中国家间的贸易额虽然增长了10.9%,但与2008年的前三个季度比,增长速度也大幅下滑。
第二,发展中国家在世界商品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再创新高,出口占世界商品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38%,进口占34%。
第三,德国依然占据世界第一出口大国的宝座。德国在2008年的商品出口额为1.47万亿美元,略高于中国1.43万亿美元的出口总额,仍位居世界出口第一。
第四,一度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的中国,之所以在2008年最后一个季度落后于德国,主要是由于第4季度办公和电子设备出口增速的下滑。在前三个季度,该类产品的平均出口增长率为17%,而第4季度的出口却比上年同期下降了7%。特别是对美国的出口下滑更快,前三季度该产品对美国的出口增长了10%,第4季度下降了13%。结果,2008年中国对美国的制成品出口仅增长1%(前三季度增长14%)。
第五,受金融危机打击比较大的产品是汽车。在2008年第4季度,日本对其他国家的汽车出口下降了18%,对美国的出口下降更高,降幅达到30%。
第六,全球性贸易量的减少,使对美国出口依存度很高的日本以及亚洲地区的贸易受到很大影响,特别是附加值较高的电子设备和运输机械的出口受到沉重打击。
二 2009年国际贸易的走势分析
(一)对2009年国际贸易形势的基本判断和原因分析
世界贸易组织7月22日公布的《2009年世界贸易报告》修正了对2009年全球贸易形势的预测,认为2009年全球贸易量将下降10%,降幅高于3月份预测的下降9%。2009年国际贸易出现大幅下挫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世界性的需求下滑趋势日益明显,导致各国出口受到显著影响。2008年下半年起,全球实体经济遭受重创,工业生产和投资剧烈下滑,消费预期大幅恶化,商业贸易停滞不前。从投资看,2008年第4季度和2009年第1季度,美国国内投资分别下降23%和49%;欧盟固定资本形成分别下降5.8%和10.1%;日本分别下降14%和24.3%。从消费看,2008年第4季度和2009年第1季度美国私人消费分别增长-4.3%和1.4%,欧盟分别增长-0.6%和1.5%,日本分别增长-3.1%和4.2%。需求下降导致商品价格迅速从峰顶跌落谷底。可以说国际需求下降是导致贸易暴跌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是全球一体化供应链引发连锁放大反应。一个产品的全球供应链往往涉及众多国家。当前全球40%以上的工业品产销与跨境供应链相关,亚洲区内的半成品贸易约占产品贸易流量的70%。一体化供应链具有需求变异放大的“牛鞭效应”
三是过度恐慌和贸易融资瓶颈。雷曼兄弟破产,信心危机从美国波及全球。美欧金融系统瘫痪,导致信贷冻结、信用风险大增、贸易融资干涸。出口信贷利率高出银行再融资利率约300至600个基点,是一年前的三倍多。IMF预测,世界贸易融资缺口达3000亿美元,实际可能远大于此数。据OECD调查,80%的进出口商因贸易融资短缺出现交易困难。自2008年9月中旬以来,中国出口订单年同比减少50%,其主要原因就是美国与其他地区的进口商的银行信贷被冻结。
四是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