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气候变化对人类的重大挑战

    作者:刘东民 出版时间:2009年12月
    摘要:气候变化已得到科学上的确证,而且它比以往预想的更为严重。伴随《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签署以及“巴厘岛路线图”的通过,国际社会确定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原则,国际气候制度初步形成。但是,降低碳排放与现行经济发展模式的内在矛盾,以及减排责任分担导致的各国发展空间竞争形成了人类减缓气候变化的严重困境。虽然国际社会在哥本哈根会议上达成新减排协议的可能性较大,但是,理想的中期减排目标难以实现,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形势仍然十分严峻。中国政府应该抓住机遇,通过积极推动低碳经济发展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重大转变。
    Abstract:Climate change has been confirmed by serious scientific research. More over,it is more serious than people's former expectation,which means the mitigation of climate change has been the most significant challenge in the 21th century. With the signing of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and Kyoto Protocol,as well as the agreement of Bali Roadmap,an international regime to cope with climate change is emerging gradually. The trade-off between reduction of carbon emission and economic growth,as well as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caused by allocation of carbon emission,lead to serious difficulties in dealing with climate change. Although a new agreement will be likely to be reached in the COP15,the ambitious medium-term goal is very difficult to be achieved,indicating that human beings will still face a severe situation in the mitigation of climate change. Chinese government should grasp the opportunity and try to achieve 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pattern by positively dealing with climate change.
    气候变化已经成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2009年12月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简称哥本哈根会议,也称为COP15),将为世界各国应对气候变化勾画出新的蓝图,这不仅是2009年最重要的国际事件,而且,它将对未来全球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 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科学证据

    (一)全球气候变暖已得到科学的确证

    当1988年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共同成立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时候,气候变暖问题只是世界上少数科学家所关注的事件;当1997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三次会议通过了旨在限制人为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京都议定书》时,仍然有很多专家学者对于气候是否在变暖以及变暖是否由人为因素造成持高度怀疑态度;而当2007年IPCC发布第四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时,气候变化已经明确成为21世纪重大的全球性挑战,各国政府已经开始就应对气候变化展开了严肃认真的谈判、合作与实际减排行动。

    截至2007年底,全球科研工作者的众多研究一致表明,742223气候系统变暖是明显的,其影响遍及所有大陆和大部分海洋,主要表现在全球平均气温和海温的升高,大范围积雪和冰的融化,以及全球平均海平面的上升。在1995~2006年的12年中,有11年位列1850年以来最暖的12个年份之中。在1906~2005年的100年中,气温升高趋势为0.74°C,高于1901~2000年的100年气温上升趋势(0.6°C),这说明气候变暖的速度在加快。自1961年以来,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的速率为每年1.8毫米,而从1993年以来平均速率为每年3.1毫米。从1978年以来的卫星资料显示,北极年平均海冰面积已经以每十年2.7%的速率减少,南北半球的山地冰川和积雪平均面积已呈现退缩趋势。

    气候变化带来的潜在危害包括:洪涝、干旱、风暴、人类疾病的增加和生物物种的灭绝,其中某些影响是不可逆转的,如生物物种灭绝。发展中国家以及人口稠密地区,如亚洲和非洲,由于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较弱,所受到的危害更大。根据2007年IPCC的评估,发生上述危害的概率已经超过了2001年评估报告的预测。事实上,在过去30多年里,气候变化的各种负面影响可能742224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出现。

    (二)减缓人为气候变化已成为当务之急

    大量研究指出,自1750年以来,人为活动很可能742225是造成气候变暖的原因之一。显然,这是近现代人类社会工业化的直接结果。工业化时代使用的化石能源(煤、石油和天然气)均含有大量碳元素,燃烧后产生的CO2排放到大气中,产生的温室效益造成了全球气候变暖。

    科学研究的证据充分表明,近年来世界各国,尤其是绝大多数发达国家,在减缓气候变化方面所做的工作是远远不够的。若延续当前的气候变化减缓政策和相关的实际行动,未来几十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将继续增长。如果化石燃料始终在全球能源消费中占据主导地位,则到203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将比2000年增加25%到90%,这将导致气候进一步变暖,诱发全球气候系统出现超过以往的更多和更大的变化,从而加剧人类所面临的灾害。即使世界各国从现在开始采取进一步的减排措施,在未来某个时候实现大气温室气体浓度的稳定,由于各种气候过程及其反馈的影响,气候变暖和海平面上升仍然会延续几个世纪。而且,国际社会采取有效行动的时间越晚,所付出的成本就越高。

    二 国际气候制度的形成

    1988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气象组织共同成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1992年5月,联合国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并于同年6月由154个国家元首和高级代表共同签署,1994年开始生效,至今已经有189个国家参与。这是迄今为止在国际环境领域最具影响力和挑战性的法律文书。《公约》指出,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是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防止气候系统受到危险的人为干扰的水平上。《公约》同时确定了世界各国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发达国家应率先采取减排行动,这是应对气候变化应遵循的公平性原则。

    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开的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上,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通过了《京都议定书》。议定书规定发达国家在2008~2012年的第一个减排承诺期要将温室气体排放在1990年的水平上减少5.2%,其中,欧盟减排8%,美国减排7%,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