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年07月 |
过去十年,中国的信息化取得了巨大成就。政府核心业务信息系统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为提高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治国理政能力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即两化融合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一批大型企业集团的研发、设计、生产、管理信息化进步惊人,不少已经达到国际水平;信息化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信息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彩电、手机、微机、数码相机等的产量位居全球第一;与信息化相关的新兴产业,特别是与网络经济、电子商务和信息服务相关的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促使中国生产体系的组织结构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转变;中国与信息化相关的主要指标均有数十倍乃至数百倍的增长,全社会的信息化素质有了极大地提高。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利用“后发优势”,在很大程度上把这种优势带来的“红利”拿到了手,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的信息化差距,与发达国家基本同步地进入一个网络化、信息化的社会。相对于发达国家,中国的信息化从“望尘莫及”走到了“望其项背”。
未来十年,中国的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领域的目标则是“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1]2020年,可以期待,中国将成为一个基本上实现了现代化的国家。
实现上述目标的基本战略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这一概念的提出,凸显了信息化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战略地位,也反映了全社会对于信息化认识的深化,是对中国上一个十年发展经验的回顾和总结。事实上,没有信息化,所谓的“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都只能维持在20世纪中叶的水平,不具有真正的现代、现实意义。
今天,观察和研究下一个十年中国信息化的发展,显然已不能再沿用十年前的老套路。因为信息化的世情、国情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未来十年中国信息化的任务,显然也较十年前更为复杂和艰巨。
从信息化的世情来看,进入新世纪以来,信息化向高端发展的趋势非常明显。可视化、泛在化、智能化是近年来全球信息化向高端发展的主要特征。[2]与之相伴,云计算、物联网、智能物理系统(Cyber-Physical Systems)、泛在计算、智慧地球、智慧城市、3D打印、大数据等,不一而足。所有这些新概念、新思想、新方法、新技术,都指向一个共同点:信息化仍然是新世纪的主要时代特征,仍然是全球范围内推动经济和社会变革的主要力量,仍然是国家竞争力的战略重点和制高点。
信息化向高端发展对未来十年的中国信息化进程构成了主要挑战。许多信息化专业人员或者信息化领导者所熟悉的技术领域,如数据处理系统、管理信息系统、ERP、CAD、数据库等已经耳熟能详的概念不再“时髦”。新的概念如潮水似的出现,许多信息化的领导者和专业技术人员难免感到茫然,不知从何入手。
从信息化的国情来看,十年前,中国刚刚开始较大规模的信息化起步,国外几十年来积累的许多信息化的成果和经验可资借鉴,通过采取“跟随战略”,我国较快且较顺利地在各个领域完成了大量的信息化应用系统建设,在电子政务、两化融合、三农信息化、电子商务、现代信息服务业、新兴产业发展、居民信息化素质提高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效,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并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十年后的今天,情况已经截然不同。随着信息化向高端发展,国际上可以“跟随”的成功案例已不多;中国稍有成就的IT企业,开始在国际上受到打压,IT产业发展的国际环境恶化;随着中国进入网络时代,中国网络空间安全和国家信息安全所受到的威胁也日趋显著,这对中国的信息化发展构成了严峻的挑战;整体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较上一个十年也要复杂和困难得多。
显然,在这样的世情和国情之下,国家信息化如何为中国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服务,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重大课题。作为一个崛起中的世界大国,中国基本上已经走过了“跟随”的时代,必须逐步学会引领世界潮流,否则,中国永远不会成为一个世界一流的大国。
未来十年,“创新”应成为中国信息化发展的主轴。无论是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