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年01月 |
美国次贷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引爆与蔓延,终结了冷战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世界经济增长的黄金二十年。正在形成的全球经济格局再次重新洗牌,国际产业分工格局重新调整,生产要素全球流动与组合重新配置,给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带来巨大的冲击。与此同时,中国经济也正值结构转型的关键时刻,旨在挤出经济泡沫提升经济增长质量的宏观经济调控正在实施。当中国经济结构转型遭遇全球再调整时,如何应对短中长期问题与挑战,妥善协调长短期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是中国经济现阶段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 “结构性”经济减速
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经济就面临严峻的形势。2008年,为应对因出口锐减带来的需求疲软,中国政府出台了四万亿元的财政刺激项目,弥补外部需求缺口。虽然四万亿元使得2009年、2010年中国GDP保持了9%以上的增长率,但随后造成的资产价格飙升、通货膨胀压力剧增,其负面影响至今仍然存在。2010年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以来,中国再度面临严峻挑战,但此时扩张性财政政策方案不再为中央政府所采用[1]。中央政府采取了结构性政策组合,即一方面加强宏观调控,严控资产价格泡沫和粗放式增长,另一方面通过结构式减税等方式增强经济应对危机能力。在内外部因素作用下,2012年中国经济面临空前严峻的形势,预期增长目标为7.5%,全年预计增长7.7%,2013年经济增长目标依然是7.5%,预计增长会略高于这一增长目标。
据我们的估算,到2020年,与许多经济学家的预期一致,经济增长的速度明显会低于1980~2010年的平均两位数增长,年均增长率将维持在8%上下,而且有逐步降低的趋势。“十三五”年均经济增长速度将低于“十二五”,经济增长已经不是简单围绕原来9%~11%的均值保持两位数的波动调整,而是可能下调,于7%~9%上下波动。这一增速均值的下调,意味着潜在增长率的下降,也意味着当前经济增长的减速不再是原有周期的波动调整,而带有明显的“结构性”减速特征,即长期的结构因素导致潜在增长率下降,引起增长趋势改变,中国经济将由此进入结构性减速增长阶段。
(一)经济增长减速
2012年年初,各方对中国经济增长率的预期值都相对前几年进行了大幅下调,大多数机构预计在8%左右,中央政府将2012年的经济增长目标确定为7.5%。而随着经济形势的继续变化,有关机构又对该估计进行了数次下调。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2012年中国经济增长第一季度GDP增速约为8.1%,第二季度为7.6%,第三季度为7.4%,增速连续9个季度下滑,达2009年第一季度以来最低值。但由于季节等因素,预计第四季度GDP将回升至7.7%,全年增长7.7%左右。
更为重要的是,本次经济增长率下滑出现了北京、上海、广东等原经济增长极的增速大幅下降,几乎仅为原有水平的一半。虽然这些发达地区地方政府采取了一些政策措施努力刺激经济,但这些政策似乎都难以奏效。这说明发达地区经济体已逐渐进入减速通道,这给我国整体经济增长带来空前的压力。
经济增长率下滑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企业利润下降,特别是大中型工业企业利润下滑,亏损企业增多。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统计,2012年8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幅从7月的-5.4%下滑至-6.2%,前8个月累计同比增幅从前7个月的-2.7%降至-3.1%,而中小企业的利润情况更不容乐观。
(二)经济减速下的劳动市场供需平衡
虽然经济增长放缓,但是却没有出现像2008年和2009年经济危机期间那样巨大的农民工返乡潮。从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公布的对全国100个城市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信息的统计结果中可以看出,劳动力市场供需平衡,未出现大规模失业。该数据表明,2012年前三个季度,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分别为1.08、1.05、1.05,与2011年同期相比有所上升。从这些数据看,就业形势似乎并不差。但从这一数据的长期趋势来看,自2010年第一季度起,全国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比例开始逐渐大于1,与2001年当时仅为0.7左右反差巨大。这表明目前尚未出现大规模失业现象有可能是由中国劳动力供需的长期变化趋势所导致的。
按奥肯定律,自然失业率和增长率是一个均衡的关系,而中国传统增长与就业的关系是,增长6个百分点保存量就业,2个百分点保增量就业,当前经济放缓并不导致失业的一个解释就是新增就业下降,另一解释是就业市场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