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年05月 |
2011年是我国“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平稳发展的一年。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7.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2%;公共财政收入10.37万亿元,增长24.8%,这一年我国巩固和扩大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成果,实现了“十二五”时期的良好开局。在外部良好环境下,我国文化建设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显著增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卓有成效,文化体制改革继续全面推进,文化产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
一 2010~2011年:参与文化繁荣发展的历史进程,助推文化改革发展的趋势
(一)文化立法工作持续推进,文化发展法制环境不断改善
从理论上说,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进程最终体现为文化立法的进程,同时由文化立法推动的文化制度建设与文化制度创新代表了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刻度,成为评价我国文化制度创新的指示标。2010~2011年我国文化立法工作持续推进。2010年,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规章清理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的要求,文化行业各部门对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进行了全面清理,对部分法律法规做出了修改、废止、宣布失效等处理,截至2010年12月31日,清理后的文化部现行有效规范性文件149部,新闻出版总署251部,广电总局301部。经过这次清理,文化法律法规中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法律法规相互不一致、规章之间的相互不协调等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法制环境明显改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在2011年2月25日经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并于2011年6月1日起正式施行。2011年12月,国务院法制办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征求意见稿)》,启动了文化产业行业法立法的破冰之旅,文化行业立法取得实质性进展。
2011年,历时8年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基本完成,成为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制度创新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在中央政府的主导下,全国99%地市级城市和90%县区级政府组建了综合执法机构;省级文化市场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的组建率达到93%。《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管理办法》于2011年12月6日审议通过,自2012年2月1日起开始施行,包含了文化(文物)、广播影视和新闻出版(版权)等部门的综合性执法体系最终得以确立,极大地改变了长期以来我国文化市场管理体制上“上面三国演义、下面春秋混战”的局面,初步形成“统一领导、统一协调、统一执法”的协作机制。
(二)财政投入持续增长,使我国文化改革发展能力不断加强
2011年,我国财政文化经费投入稳步增长。全国公共财政文化体育与传媒共投入1890亿元,完成预算的110%,执行数比上年增加348亿元,增长23%。其中中央财政投入达到416亿元,增长32%。同时,在财政超收中还追加了55亿元用于文化遗产保护、农村文化建设、扩大广播电视直播卫星公共服务和组建国家级有线电视网络公司等。
2011年,全国文化部门预算为38.78亿元,比2010年增加5.78亿元,增幅达18%。中央财政补助地方专项资金35.97亿元,其中,为推动实施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和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免费开放,中央财政安排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经费18.22亿元。此外,为文化部转企改制的顺利进行,安排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3.68亿元。
国家公共投入的持续增长,形成了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繁荣发展的物质基础。公共文化投入的持续增长,使文化事业体系的公共服务能力不断加强。截至2010年底,全国公共图书馆总流通量3.28亿人次,书刊文献外借1.39亿人次和2.64亿册次。全国文物机构共举办陈列展览30156万个,参观人次达5.21亿人次。全国群众文化机构共举办展览11.74万个;组织文艺活动57.68万次;组织各类理论研讨和讲座1.22万次;举办各类训练班35.87万次,培训1805.62万人次。2010年全国艺术表演团体共组织政府采购的公益演出5.67万场,基本完成了国家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20户以上村庄广播电视的全覆盖,使公共文化机构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2011年,在国家持续公共投入的支持下,国家美术馆工程、中国工艺美术馆工程、国家图书馆一期改造工程、中央歌剧院剧场工程等顺利推进,国家博物馆新馆完工并投入使用。甘肃大剧院、天津文化中心、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等一批地方重点文化设施建设也进展顺利。全国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全部规划项目基本建成并投入使用。首批3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