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年05月 |
2012年,昌平区第四次党代会和《昌平区“十二五”时期文化事业发展规划》确定了“一心五团多支撑”的基础设施发展格局,把“文化昌平”作为城市发展的总体战略。本报告梳理昌平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设施及服务现状,与其他区县展开比较,分析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就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出对策建议。
一 昌平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设施
昌平区在“十一五”时期的建设重点是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主要在图书馆、文化室、农村和社区的文艺演出、电影放映等方面增加投入,构建了基础设施的网络系统,兼顾城乡间、区域间的协调发展。
(一)服务体系
设施网络。昌平区已初步建立覆盖区、镇(街道)、社区村的三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目前,全区共建有18个镇(街道)级文化服务中心,通过新建或扩建使其功能逐步完善,均配备较为先进的广场演出设备;304个行政村全部建有文化室,安装了文化资源共享工程;177个社区建有128个文化室;拥有13个区级图书分馆、481个村级和社区图书室、186个益民书屋和298个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厅;共建有各级文化广场186个。
空间布局。昌平区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实现了全覆盖,但分布并不均衡,存在镇际差异,重要文化设施的分布以人口密度和交通便捷程度为指向,或依托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全区所有的镇(街道)均无大型文化活动中心,重要的文化服务设施多分布在人口稠密的中部城区和南部,但属于这两个区域的沙河镇、东小口镇、回龙观镇、南邵镇、百善镇等规划了科技城、新城、产业集聚区的镇目前还缺少大型或有较大影响力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
图1 昌平区重要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分布图
文艺团体。昌平的文艺团体数量众多,拥有市级艺术团1个、区级艺术团1个、业余艺术分团39个、群众文艺团队600多个,器乐、舞蹈、戏曲、民间艺术等各领域的人才达2000多人。社区村级的团体包括活跃在一线的102支业余演出队、251支秧歌队、61档民间花会、43支民族乐队、2支铜管乐队。
(二)门类形态
昌平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门类齐备,建有少年宫、工人俱乐部,无专门的科技馆,但随着未来科技城的兴建,科普类文化活动应能充分开展。主要门类的发展现状如下。
图书馆。全区共有1个区级图书馆、19个图书分馆(镇级图书分馆13个),完成全区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303个,481个村级和社区图书室,186个益民书屋,镇村藏书总量达到43.79万册。
文化馆。全区有区级文化馆1家,镇、街道办事处文化馆或活动中心18家,农村和社区基层文化活动室401家。区文化馆下设文艺演出辅导部、培训部、文学创作部、美术摄影部、灯光音响工程部、非遗部等十个部门,机构健全、设施齐备。
档案馆。区档案馆为国家一级综合档案馆、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馆藏纸质档案164个全宗、30 万余卷(件),资料11850册,照片65919张,音像档案911盘(张),实物档案2038件;不断推进信息化建设,实现了因特网、政府信息网、内网、数据存储四网物理隔离和政府已公开信息网上查询、档案开放等。
博物馆。共7家,除十三陵、居庸关景区的主题博物馆之外,还有公立博物馆3座,分别是中国航空博物馆、坦克博物馆和昌平区博物馆。航空博物馆是亚洲最大的飞机类博物馆,坦克博物馆是中国乃至亚洲唯一的坦克博物馆,区博物馆以展示本区的文物和风情民俗为主要内容。御生堂中医药博物馆是“全国十大民营博物馆”之一,获得“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称号。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区有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个(中国航空博物馆),市级基地7个(十三陵特区居庸关长城、十三陵明皇蜡像宫、十三陵水库展览馆、中国航空博物馆、坦克博物馆、小汤山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昌平区档案馆),区级基地9个。
益民书屋。北京市自2005年开始实施“益民书屋”工程,2008年,与全国推广的“农家书屋”工程合并。到2010年底,昌平区共完成了303家益民书屋的建设,实现了行政村的全覆盖。截至2012年底,已举办两届益民书屋管理员培训班。
流动性服务设施。主要有流动图书馆、流动文化演出和展览等服务设施,具体设备包括流动服务车、图书捐赠车、演出舞台车以及电影流动放映设备和车辆等,市文化局为区文化委配备了相关设备。设立“文化下乡、文艺同行”“书香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