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年05月 |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不仅要求城镇化率的提升,更要实现有质量和品位的城镇化。未来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将遵从“公平共享”“集约高效”“可持续”的原则,推动城镇化发展由速度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将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作为六大主要任务之一。目前我国东中西部城镇化率差异显著,呈现阶梯性特征,新一轮的城镇化发展中,国家将向中西部倾斜,中西部城镇化速度将明显加快。对于中部地区来说,2011年中部地区城镇化率为47.0%,正处于城镇化加速期,城镇化水平还有巨大提升空间,但同时也面临富余劳动力多、耕地保护任务重、生态保护压力大、城镇基础设施薄弱等复杂问题。中部地区提高城镇化质量,核心在于提速换挡、稳步推进。在加速中部地区城镇化进程中,将城镇化由数量扩张型转向质量增长型,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构建起科学合理的城市格局,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一 中部地区提升城镇化发展品位和质量的重要性
在新一轮的城镇化进程中,中部地区作为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以及综合交通枢纽,拥有相对居中的区位优势及已有的工业基础条件,有可能成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建立内需型经济的最佳地区。
中部地区的城镇化发展不能走西方和我国东部地区走过的老路,而应更加重视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城镇化发展品位和质量的提升,在城镇化发展的新模式、环境资源保护的新机制等方面超越东部,在全国成为引领地区。
(一)提升城镇化质量的内涵
城镇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这个过程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城镇数目不断增多,二是各城市内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新型城镇化的要求是不断提升城镇化建设的质量内涵,与传统提法比较,新型城镇化更强调内在质量的全面提升,也就是要推动城镇化由偏重增加规模数量扩大向注重质量内涵提升转变。
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即新型城镇化就是要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遵循科学发展理念,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发展,走科学化、融合化、人本化、生态化、集约化、多元化、品质化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其核心是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具体来讲,一是强调科学发展,科学把握城镇化的速度和节奏,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建设;二是强调统筹协调,注重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配合,形成城乡互动、融合发展的格局;三是强调民生导向,倡导和谐理念,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民有、民治、民享型的城市社会;四是强调生态宜居,确立城市生态观,推行绿色生产、生活、消费方式,创建生态优美宜居环境;五是强调集约节约,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能源,建设节约型、低碳型、紧凑型城镇;六是强调特色鲜明,突出地域、历史、文化、产业特色,体现人文内涵,彰显个性品位,实现城镇化建设的多样化和品质化。
(二)提升城镇化质量的意义
着力提高城镇化的质量,包含发展的效率、公平和生态文明等内涵。近年来,中部地区城镇化快速推进,但偏重于规模式扩张。如何提高发展质量,实现由量到质的飞跃,成为城镇化建设中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十八大报告首次将“质量”标准引入城镇化的评价和衡量体系,有质量的城镇化,意味着实现生存方式、就业方式、生活方式、居住条件、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由“乡”到“城”的“质”的提升,是工业化的载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平台,也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条件,这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中部地区推进城镇化指明了方向,意义重大。
1.提升城镇化质量是中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
城镇化撬动巨大的内需,形成新的强大经济增长动力,成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对于中部地区来说,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是坚持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的重要举措,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优化经济结构、实现增长意义重大。据测算,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