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年05月 |
Keywords: | low-carbonNew UrbanizationGreen |
当前中部地区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未来一段时期内将有几千万人口从农村走向城市,由农民转变为市民,城镇将成为未来中部地区碳排放和能源资源需求增长的主要地域。在现阶段,中部地区城镇化进程中还存在能源资源消耗增长过快、交通拥堵、城市规划布局不合理、配套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城镇高碳排放特征比较明显,城镇化质量较低。因此,加快推动城镇发展模式转型,探索以绿色、低碳为特征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是中部地区社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重大课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中部地区走绿色低碳新型城镇化道路的重要意义
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就是围绕资源能源消耗、经济发展模式、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将低碳目标与生态绿色理念相融合,实现“人—城镇—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城镇化发展模式。走绿色低碳新型城镇化道路,其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党的十八大报告多处提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积极推进城镇化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之一。2013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报告强调,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目前,中部地区经济增长对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模式还存在路径依赖,以“资源换增长”的发展模式还没有彻底改变。城镇是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也是能源消耗的密集区域。中部地区城镇化正处在快速发展阶段,对资源、能源会有很大需求。据测算,城镇化每上升1个百分点,就会增加能源消耗4940万吨标煤,增加城镇居民生活用水量约11.6亿立方米,增加钢材消耗645万吨,水泥2190万吨。传统的城镇化发展道路能源消费强度大,环境污染严重,对外能源依存度高,是不可持续的城镇化,走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是我国城镇发展的必然趋势。以绿色低碳的目标推进城镇化,指导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和传统工业改造,有利于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二)有利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的世界伦理社会化的文明形态。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建设生态文明提高到“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的高度,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突出地位。面对资源约束趋近、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中部地区走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就是要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降低能耗和物耗,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是对传统城镇化发展模式的创新与提升,体现了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同时也是评价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准。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能够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观念创新、产业转型等途径,尽可能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尽可能降低城镇化对水土资源的消耗强度,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尽可能促使城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活动中实现污染物的减量化,推动污染物降低排放量。尽可能加大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增强城镇提供生态产品的能力,推动城市生态功能恢复。因此,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途径,是最终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
(三)有利于提高城镇化的发展质量
2012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改革开放后中部地区的城镇化保持了较高的发展速度,但一些地方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往往过于突出速度而忽视了质量,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在城市布局上,大城市极度膨胀,引发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有些城市超出其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盲目扩大城市规模,增加人口经济总量,扩充城市功能,使城市的能源、交通、治污的压力越来越大。尤其是水资源带来的问题最为突出。以郑州为例,郑州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198立方米,而据国际标准,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