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年05月 |
一 中部地区城市发展的问题与原因
(一)现状问题
1.城市粗放式发展特征明显
长期以来,中部地区的城市发展大体上走的是一条外延扩张的道路,属于比较典型的粗放式发展方式,它以高增速、高扩张、高消耗、高排放为主要特征。虽然,城市在数量和容量上表现为持续扩大,但其发展和建设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由于受到城市自身承载和服务能力的限制,虽然城市化率、城市面积等指标快速增加,实际上则表现出“伪城市化”的特点。伴随中部地区城镇化进程持续加快,资源环境、生态安全问题逐步暴露出来,这种粗放的发展方式,造成了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的供需矛盾,城市面临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约束与压力,城市发展方式亟待转型。例如山西省,人口城镇化慢于土地城镇化,社会城镇化慢于经济城镇化。政府往往更倾向于征用周边农村土地,对提升现有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力度不够,最终造成了城镇发展粗放、社会运行效率低的格局。又如河南省,20多年来,其城市化进程以外延扩张为主,城市发展的质量还未得到根本的改善;城市功能还有待于增强,城市基础设施和人民生活水平与先进省份相比依然落后,城市现代化水平较低。
2.城市病日益明显化、复杂化
近年来,伴随着中部地区城市化率的快速提升和城市规模的急剧扩张,一些大城市、特大型城市普遍表现出交通拥堵、住房紧张、房价居高、资源短缺、环境恶化、贫富悬殊加剧、公共安全危机凸显等明显的城市病态。比如湖南省,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环保压力增大,淡水、能源等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污染加重,生产生活污染叠加,水、气、土污染相互影响。2011年,全省市级城区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为99498万吨、73.7万吨,比上年分别增长6.2%、22.1%,这说明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矛盾日显突出。又如湖北省武汉市,2011年初,机动车拥有量达到了106万辆,并以每月1万多辆的速度在高速增长,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重。再如江西省,一些边远县城内的房价完全脱离了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还比如安徽省,2010年城镇内部10%高收入户的收入是10%低收入户的6.8倍;不同地区之间、不同行业之间以及行业内部管理人员与普通职工之间收入都存在很大的差距。
3.城市公共服务供需矛盾增大
伴随中部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城市公共服务供求矛盾持续增大,主要体现在教育、医疗、住房价格偏高,分布不均,覆盖有限等方面,对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带来直接影响。例如湖南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数量骤增,一方面,导致学生人数骤增,出现上学难的问题。2011年,全省市级城区小学学生数为96.37万人,比2005年增加20.74万人。另一方面,医疗卫生支出骤增。2011年,全省市级城区医疗卫生支出62.6亿元,比上年增长41.5%,远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与此同时,中部地区六省市政设施水平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比如江西省,除城市用水普及率这一指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之外,人均城市道路面积、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等城市设施水平和城市燃气普及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又如河南省,全省主要基础设施中用水普及率为91.3%、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36.56%、生活垃圾处理率为88.75%、人均城市道路面积为10.25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8.65平方米,分别居全国第26位、第20位、第24位、第26位、第24位,城市市政设施水平总体较低。
4.城市(群)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中部地区城镇数量虽然较多,但城镇发展质量不高。一方面,大城市发育不足,集聚能力不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有待提高;另一方面,在大规模的中小城镇当中,资源型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占主体。普遍存在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产业发展基础薄弱、人口集聚能力不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有限等问题。例如湖北省,全省现有城镇816个,其中省辖市12个,县级市24个(含3个直管市),县城40个,建制镇740个,城镇数量在全国位居前列。城镇人口2762万,除武汉市以外,其他市城镇人口均未达到100万,县城规模一般在10万人左右,建制镇城镇人口平均不到1万。规模效益较差的小城市和小城镇比重超过40%,城镇规模过小难以发挥其在城镇化过程中的集聚效益和拉动作用。中部地区虽然已经初步形成了长株潭城市群、武汉城市圈、皖江城市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