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年09月 |
我国是现存杜仲资源的唯一保存地。杜仲在我国的自然分布范围约在北纬25°~35°,东经104°~119°,南北跨10°左右,东西横跨15°。杜仲在自然分布区内垂直分布约在海拔2500米以下。杜仲在低于-33℃时,地上部分就可能冻死。目前报道杜仲引种北移的主要指标是≥10℃年积温3100℃~4500℃,≥10℃积温天数160~180天,最高温度43.6℃,最低温度-30℃。杜仲中心产区大致在陕南、湘西北、川东、川北、滇东北、黔北、黔西、鄂西、鄂西北、豫西南地区。根据前述早期文献记载和现在残存的次生天然混交林和半野生状态的散生树木判断,这些地区是我国杜仲的自然分布区。从自然分布的省区看,北自陕西、甘肃,南至福建、广西,东达浙江,西抵四川、云南,中经安徽、湖北、湖南、江西、河南、贵州等省(区)。这些省区基本上为局部分布,多集中在山区和丘陵区。新中国成立后的60余年间,国内许多地区引种杜仲获得成功,引种栽培范围扩大到河北、山东、北京、天津、辽宁、吉林南部、宁夏、青海、内蒙古南部、新疆南疆地区、广东北部等地,表现出较强的生态适应性。了解我国杜仲自然分布区和主要引种栽培区杜仲生长的生态环境及资源状况,可为扩大我国杜仲栽培区域,科学布局杜仲培育基地提供科学依据。
一 河南省
1.栽培情况
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省的杜仲发展经历了大起大落。1957年前,河南省杜仲栽培面积约5500公顷,平顶山、三门峡、南阳、信阳、洛阳等主要产区杜仲种质资源十分丰富,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小秦岭等山区胸径30~50厘米粗的杜仲树到处可见。1958年,全国性的大炼钢铁运动,使杜仲大树几乎被毁殆尽。1976年河南省杜仲保存面积不足500公顷。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杜仲皮需求量越来越大,林业和医药部门先后扶持发展杜仲生产,1990年河南省杜仲栽培面积达到2000公顷。1991~1995年,杜仲皮价格大幅度提升,从1991年的每千克10~15元迅速攀升至1995年的每千克150~300元。1992~1994年,日本大批量从我国进口杜仲叶,每千克16元人民币。政府积极推动和群众自发种植杜仲的积极性均达到空前的热度,河南省杜仲资源处于过度膨胀状态。1996年全省杜仲栽培面积达到4万公顷左右。这些资源呈全省分布,河南省所有县(市)均有栽培,主要分布在伏牛山、熊耳山、小秦岭、大别山、桐柏山和洛阳市、南阳市、三门峡市、平顶山市、信阳市等地的丘陵山区。
目前,河南省杜仲总面积3.39万公顷,其中洛阳市1.00万公顷,南阳市0.68万公顷,三门峡市0.34万公顷,平顶山市0.33万公顷,信阳市0.20万公顷,新乡市0.08万公顷,郑州市0.10万公顷,濮阳市0.07万公顷,商丘市0.13万公顷,周口市0.10万公顷,安阳市0.08万公顷,许昌市0.03万公顷,济源市0.04万公顷,焦作市0.03万公顷,鹤壁市0.03万公顷,开封市0.03万公顷,驻马店市0.10万公顷,漯河市0.02万公顷。
2.地理概况
河南界于北纬31°23′~36°22′、东经110°21′~116°39′之间,与安徽、山东、湖北、陕西、河北、山西交界。河南地理位置优越,呈望北向南、承东启西之势。全省总面积16.7万平方千米,居全国各省区市第17位,占全国总面积的1.73%。地势西高东低,三面环山。
3.气候概况
河南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属于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春季干旱多风沙,夏季炎热降雨量大,秋季多晴天日照充足,冬季寒冷雨雪较少。全省年平均气温在12℃~16℃之间。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均较大,极端最低气温-21.7℃,极端最高气温44.2℃。全年无霜期从北往南为180至240天。年平均降水量约为500~900毫米,南部和西部山地雨水丰沛,大别山区可达1100毫米以上。全年50%的降水集中在夏季。
4.水文情况
河南横跨黄河、淮河、海河、长江四大水系,境内1500多条河流纵横交织。黄河横贯中部,境内干流长711千米,流域面积3.62万平方千米,约占全省面积的1/5。省境中南部的淮河,支流众多,水量丰沛,干流长340千米,流域面积8.83万平方千米,约占全省面积的1/2。北部的卫河、漳河流入海河。西南部的丹江、湍河、唐白河注入汉水。全省水资源总量413亿立方米,居全国第19位。
5.典型栽植地概况(灵宝)
灵宝市总面积3011平方千米,其中山区和丘陵的面积为2689平方千米,占其总面积的89.3%;平原面积322平方千米,占其总面积的10.7%。
灵宝市地处暖温带边界,是南北植物分布交汇区,受土壤、气候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