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年09月 |
在经济林生产中,良种对提高产量和产品品质等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生产中被广泛应用。但杜仲生产发展到现在的规模,栽培上还基本停留在普通实生苗造林的水平。生长分化严重、良莠不齐、生产力低、效益差等问题日益突出。目前我国杜仲产业已经到了加速发展的最关键时期,产业化对优质高产杜仲良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杜仲生产由普通实生苗造林向良种化方向发展是必然趋势。因此,加强我国长期育种工程建设,加速我国杜仲育种步伐,选育出适合各地发展的优质高产杜仲良种,迫在眉睫。
一 我国杜仲育种的历史与研究成果
杜仲在我国栽培已有2000多年历史。对杜仲的研究领域,从古到今多为单纯的药用研究。栽培研究从20世纪50年代后才逐步开展,但主要侧重于营林技术,而对杜仲形态和遗传变异的研究甚少。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才有关于杜仲形态变异方面的报道,在此之前没有人进行杜仲遗传改良的研究,习惯称“川仲”“黔仲”,地道药材等。人们认为某个产区的杜仲为优良杜仲药材,仅凭经验或印象,缺乏量化比较等科学依据,缺乏优良品种的概念。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经济林研究开发中心和原洛阳林业科学研究所等单位针对杜仲单种属的特点,在进行杜仲种质资源调查的基础上,首先提出了开展杜仲育种的可能性。并请国内有关经济林树木分类及育种专家从树木分类学和林木育种学等角度进行了充分论证。论证认为,杜仲雌雄异株,异花授粉,长期以来采用天然杂交的种子繁殖,容易出现形态改变和地理生态变异,如在树皮特征、花、果、叶、芽及生长速度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点。种内选择是林木育种的一个重要方向,进行杜仲育种可行、必要、及时。1982年,相关单位开始收集有关资料,深入全国主要产区实地考察。1986年河南省率先将《杜仲良种选育及丰产综合技术研究》列入“七五”重点攻关课题,成立了由5个地市18个单位参加的河南省杜仲良种选育协作组。杜仲育种工作进入了系统研究的轨道。
对于一个处于遗传改良初期的树种来说,选择适宜的育种途径,对提高育种效果,尽早培育出我国杜仲产业发展急需的杜仲良种至关重要。因此,杜仲育种工作首先从优树选择(实生选择)开始,从1985年到2012年先后进行了3次全国性杜仲种质资源的调查、收集工作。1985~1987年,杜红岩等以杜仲树皮(药材)的利用为育种方向,以提高杜仲皮产量和活性成分含量等为育种目标,采用多指标综合评分法,在河南、湖南、湖北、贵州、四川、江西、江苏、安徽、陕西、甘肃等10个全国主要杜仲产区选择了第一批优树;1992~1994年,根据我国杜仲橡胶产业和现代中药产业发展的技术需求,杜红岩主持进行了第二次全国杜仲种质资源调查收集工作,主要收集果用(高产橡胶)杜仲优树资源,收集范围扩大至河北、北京、山东、山西、新疆、浙江、福建等国内主要引种区;2009~2012年,站在国家战略高度,从维护国家安全角度出发,由财政部和国家林业局立项,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经济林研究开发中心主持对杜仲天然橡胶资源进行了收集、评价与综合利用,收集育种资源包括变异类型、优树、超级苗、特种变异单株和杜仲良种等,收集范围覆盖全国25个省、区、市。目前已收集杜仲种质资源779份。
1987年,杜仲优良无性系的测定工作开始,由杜红岩主持的河南省重点攻关课题,将筛选出的128株杜仲优树,通过培育同龄苗、苗期测定、无性系造林测定、区域试验,选育出“华仲1~5号”5个我国历史上首批杜仲良种,产皮量提高97.8%~162.9%,为我国杜仲生产提供了优良资源,填补了我国杜仲良种的空白,1996年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12年“华仲1~5号”5个杜仲良种通过国家林木良种审定;根据我国杜仲橡胶新兴产业和现代中药产业发展的技术需求,首次以杜仲果实的利用为育种方向,以提高果实杜仲橡胶产量和α-亚麻酸含量等为育种目标,选育出“华仲6~10号”“大果1号”等6个果用杜仲良种,产果量提高163.8%~236.1%,对我国杜仲橡胶新材料和现代中药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华仲6~9号”杜仲良种2011年通过国家林木良种审定。同时,选育出雄花专用良种“华仲11号”,具有特异性状的“密叶杜仲”和“红叶杜仲”新品种。目前已选育出不同用途的杜仲良种16个,优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