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年09月 |
自然生长的杜仲,一般都能长成具有独立主干的高大乔木,树高可达20米以上。由于杜仲长期取皮入药的利用特点,2000多年来,我国一直沿用传统的药用经营模式,即培养高大的树干,主要产品是杜仲皮,木材、果实、树叶等为副产品。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陆续在江苏南京、湖南慈利、贵州遵义、湖北郧西等地建立了多个杜仲药材生产基地(专业林场)。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杜仲皮市场需求旺盛,价格快速蹿升,从1988年国内杜仲皮市场价每千克20~30元,迅速提高到1994年的每千克100~200元,出口价格更是高达每千克60~80美元(按照当时汇率折合人民币510~690元)。但是,1996年杜仲皮价格暴跌至每千克5~10元,在1996~2012年的17年间,杜仲皮价格一直在谷底徘徊,基本维持在每千克8~20元的低价,经济效益的直线下滑,严重挫伤了林农经营杜仲的积极性,杜仲产业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从1988~1995年杜仲资源急速发展,到2000年林农无奈开始砍伐杜仲树,为决策者和研究人员带来了更多的思考。究其原因,一方面杜仲栽培面积膨胀式扩大,全国杜仲栽培面积从1988年的约2万公顷迅速扩张到1995年的近40万公顷,8年时间扩大了20倍,资源无限扩张,杜仲皮产量大幅度提高,产品严重供过于求;而另一方面,杜仲栽培模式单一,栽培目的仍然是取皮入药的单一用途,杜仲果实、杜仲叶、杜仲雄花等基本上没有利用。杜仲皮作为一种药材,其受众群体和市场容量都相对稳定,市场消费量相对有限,“皮贱伤农”已经严重影响到杜仲主要产区林农的收入,在陕西略阳和贵州遵义等地甚至已经严重影响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杜仲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一方面政府部门要正确决策和引导、使之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使市场调节充分发挥作用;另一方面,需要科研人员从技术层面研究杜仲高产高效培育和综合利用技术,大幅度提高杜仲种植的产出和综合效益,这是杜仲产业发展十分重要的环节。而开展杜仲优化栽培模式和技术创新研究,从栽培模式及其技术创新方面进行突破,则是杜仲高产高效培育研究的核心领域之一。为此,杜红岩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进行了长达20余年的系统研究。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杜仲的新用途不断被发现,特别是杜仲橡胶许多独特性能的发现及其加工工艺的重大突破、杜仲花粉食品的开发利用,杜仲叶功能饲料和功能型食用菌的开发等,使杜仲的应用范围逐步拓宽,杜仲不再仅仅是一种中药材。杜仲蕴含着巨大的开发潜力,而传统杜仲药用栽培模式综合利用率低,经济效益差,已远不能满足杜仲生产和产业化发展的迫切需要。因此,探索杜仲新的栽培模式和技术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20世纪90年代初,杜红岩先后提出杜仲果园化栽培模式、杜仲雄花园栽培模式、杜仲叶用林栽培模式等新的栽培模式,为杜仲的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以提高杜仲产果量和产胶量为主要目标,开展果园化栽培模式与技术创新,是大幅度提高杜仲产果量、产胶量和综合利用效益的根本措施,也是促进以杜仲橡胶为龙头的杜仲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以提高杜仲雄花产量和活性成分含量为主要目标,开展杜仲雄花园栽培模式及技术创新,是高效利用杜仲雄花资源,大幅提高林农收入,促进我国药用花粉资源有效利用的重要途径;以提高杜仲叶产量和质量为主要目标,开展杜仲叶用林栽培模式与技术创新,能够满足我国中药产业、食用菌产业和饲料工业等对杜仲叶优质原料的需求。通过综合利用,可以有效提高单位面积杜仲的综合产量和综合效益,促进杜仲产业健康发展。20多年的系统研究成效十分显著,开创了杜仲高效栽培技术新纪元。
一 杜仲果园化高效集约栽培
杜仲果园化栽培模式针对目前我国杜仲栽培模式单一、落后,单位面积产胶量低,综合效益差等突出问题,将我国沿用2000余年的传统药用经营模式进行了重大改革,由传统的生产杜仲皮为主的药用栽培模式转向了以生产杜仲果实为主,果、皮、叶、雄花综合利用的全新栽培模式,使杜仲生产逐步走向果园化、园艺化、集约化。从1992年开始,经过20余年的系统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
由于杜仲叶含胶量仅2%左右,以杜仲叶为原料提取杜仲橡胶产胶率低,原料和提胶成本高。而杜仲果皮含胶量高达17%以上,利用杜仲果皮提胶成为降低杜仲橡胶生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