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中国金融监管改革中的若干重大问题

    作者:胡滨 罗龙秋 出版时间:2013年09月
    摘要:本文结合近年来国际、国内的经济形势,重点分析了我国金融监管体系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并分别提出了改进措施和政策建议。我们关注的问题和建议主要包括:进一步完善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适应影子银行的蓬勃发展;完善信托业监管,为信托业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规范民间融资法律法规,弥补民间融资监管的漏洞;健全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的法律规则,有效处置和妥善安排问题金融机构;明确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法律地位,建立与商业性金融机构差异化的监管标准;构建金融安全网防御机制,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此外,金融监管体系还要进一步调整,以配合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的开展。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the economic situation inside and outside of China in recent years, this review analyzes several problems in China's financial supervision system and gives improvement measures and policy recommendations. We are mainly concerned with the following problems:Further improving the shadow banking system supervision, with the rapid growth of shadow banks; improving the regulation of the trust industry, creating a favorable environment for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trust industry; Specifying laws and regulations to regulate private financing; Establishing a reasonable withdraw mechanism for the troubled-financial institutions; Clarifying legal status of policy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nd establishing regulatory standards which distinguish policy financial institutions from commerci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sharply; Constructing a defense mechanism of financial safety net and establishing a deposit insurance system. In addition, with the expansion of full-service financial services provider pilots, financial supervision system needs further adjustment.

    世界迈入2013年,悲观和不确定的预期依旧缠绕在人们心头,使之深感困难重重:世界经济整体复苏乏力、各国应对危机的政策缺乏协调,可能会诱发新一轮贸易、投资和金融保护主义;美国、日本等国的多轮量化宽松政策使得流动性泛滥和高通胀预期的隐患加大;欧债危机持续发酵,原本已不景气的欧元区经济衰退迹象明显。

    国内形势也扑朔迷离,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趋势不可逆转,出口导向型的经济结构需要调整;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生产要素成本上升,“人口红利”开始减少甚至消失,人口老龄化将逐步显现。金融发展的经济基础出现新变化,金融宏观调控也面临更为复杂的挑战:在经济结构和国际收支双双失衡的背景下,外汇净流入增加较多导致货币被动投放的机制和压力仍然存在;金融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的任务十分艰巨;对中小企业和“三农”等的金融服务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房地产调控和地方政府债务负担可能导致潜在的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

    “十二五”时期,世情国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1]。全球金融危机持续发酵,催生全球金融监管规则的不断改进。加强金融宏观审慎管理、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对资本、流动性、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和“影子银行”的监管得以加强,这为我国借鉴国际标准、推进金融监管改革提供了新动力。当前,中国的金融市场正朝着市场化、国际化方向纵深发展,我们必须主动适应环境变化,准确把握金融业改革与发展的趋势。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传统的金融监管体系面临诸多问题和调整,其中以下几个方面需要加以高度关注。

    一 影子银行:创新的源泉、风险的渊薮和监管的重点

    中国影子银行体系自2010年以来发展迅猛。但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对中国银子银行体系的界定都存在巨大分歧。有学者对此进行梳理,认为主要包括由窄到宽的四种口径:最窄口径只包括银行理财业务与信托公司两类;较窄口径包括最窄口径、财务公司、汽车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较宽口径包括较窄口径、银行同业业务、委托贷款等出表业务、融资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与典当行等非银行金融机构;最宽口径包括较宽口径与民间借贷[2]。然而,即使采用最窄口径(只包括银行理财业务与信托公司),2012年底中国影子银行体系也规模巨大,达到14.6万亿元(基于官方数据)或20.5万亿元(基于市场数据)。前者占到GDP的29%与银行业总资产的11%,后者占到GDP的40%与银行业总资产的16%[3]

    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产生与发展有其合理性和重要意义。一方面,影子银行体系突破了传统银行体系的禁锢,提高了储蓄资金的配置效率,为中国实体经济提供了必要的流动性缓冲,对于中国经济的稳定、持续增长作用明显;另一方面,通过各种金融创新手段,打破了分业监管所导致的金融市场人为分割和壁垒,为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和金融体系效率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同时,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在发展中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主要体现为:因产品的期限错配(资产期限结构长、负债期限结构短)所导致的流动性风险,而这种风险也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而放大,开始威胁到金融体系的稳定;可能导致信贷过度膨胀,进而导致银行信贷扩张的监管政策失效,产生系统性风险;对央行将M2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做法提出了挑战,容易对货币政策形成干扰,影响货币、信贷等宏观变量的既有轨迹,进而削弱传统货币政策操作的有效性。

    对于蓬勃发展、创新频繁的影子银行体系,监管当局应适应其发展,改进监管措施和方法,完善监管体系。

    首先,鉴于影子银行体系同时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和暴露出的问题,监管的总体原则是规范发展与防范风险并举,既要从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大局来积极规范和引导相关金融创新,同时也要通过加强监管来防范潜在风险。

    其次,监管的立足点是建立金融消费者保护机制。影子银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背景和动力就是金融消费者对财富管理服务的迫切需求。然而,影子银行“隐秘”和变化多端的特性,往往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