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年06月 |
北京市绿化隔离地区涉及朝阳区17个乡(包括原大屯乡、洼里乡)、91个村,规划面积111.46平方公里,规划绿地68.55平方公里。近年来,随着朝阳区农村城市化快速推进,绿化隔离地区一些深层次矛盾逐步显现,制约了农村城市化进程,成为农村地区发展的“掣肘”。
一 朝阳区绿化隔离地区建设情况
回顾2000年以来朝阳区绿化隔离地区建设历程,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2000年到2008年,以北京市召开加快绿化隔离地区建设大会为标志,绿化隔离地区建设全面快速推进。2000年北京市决定加快绿化隔离地区建设,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本市绿化隔离地区建设的意见》(12号文)、《关于加快本市绿化隔离地区建设暂行办法》(20号文)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确定了加快绿化隔离地区建设的主要任务和实施方式。朝阳区结合本区域实际,主要采取两种方式:一是大屯、洼里、将台、高碑店等4个乡以及小红门乡部分地区执行《北京市人民政府批转首都规划委办公室关于实施市区绿化隔离地区绿化请求的通知》(7号文),采取土地征为国有方式,由征地方对待征绿地实施绿化,农民货币安置、转居转工。二是来广营、常营等11个乡以及小红门乡其他地区执行12号文和20号文件。在绿化建设方面,采取土地腾退政策,不改变土地性质,市、区财政分别对各乡绿化给予一次性5000元/亩的补贴,同时还给予每年500元的占地补贴和每年1000元/亩的养护补贴;在新村建设方面,以各乡为主体,拆除旧村落,按照人均30平方米~50平方米的标准建设农民安置房,所需资金按照1∶0.5标准配建商品房出售予以解决;在农民安置方面,按照人均50平方米标准规划产业用地,用于保障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民转移就业,不转变农民身份,但同时规定在完成绿化建设、农民搬迁上楼、产权改革、形成产业规模的基础上,可以实施整建制转居。
朝阳区委、区政府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坚持以绿隔地区建设带动城乡结合部发展,统筹推进城乡规划、绿化建设、搬迁上楼、产业发展、农民就业、社会保障六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一是制定完善规划。在绿隔建设之初制定了17个乡的乡域规划,结束了各乡以村为单位发展的模式,进入到了乡域资源统筹集约式发展的良性轨道,为全面推进农村城市化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全面实施绿化建设。累计完成绿化62.5平方公里,完成总任务的91%,共种植各类苗木858万株,苗木成活率达到95%。三是稳步推进搬迁上楼。农民新村和商品房累计竣工1100万平方米,6.3万户、13.7万农(居)民搬迁上楼。已全部搬迁上楼的村达到41个,部分搬迁上楼的村达到47个,实施了低压电网、临时用电和安全饮用水改造,城市承载能力明显提升。四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累计拆迁各类企业2959家,引进一批如燕莎奥特莱斯等聚集效应强、辐射作用大的重点项目,百安居、泰国正大等世界500强跨国集团进驻朝阳农村。五是妥善安置劳动力就业。绿化隔离地区拆迁腾退后,需要转岗安置农村劳动力3.5万人。为解决这一问题,区政府提出“产业、岗位、培训、就业”四位一体工作思路,着力抓好劳动力就业与转移就业工作,几年来,累计培训6.57万人次,2.7万人取得职业技能证书,待安置劳动力基本实现转移就业。六是积极对接城乡社保体系。按照“分步实施,梯次推进,逐步过渡”的总体思路,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努力解决绿隔地区农民后顾之忧,约2万农民通过就业进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5.1万农民参加农民养老保险,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超过97%。
第二阶段自2009年到2011年,以北京市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本市第一道绿化隔离地区建设的意见》(17号文)为标志,绿化隔离地区建设进入难点突破阶段。随着绿化隔离地区建设推向深入,人口数量、建设成本、征地政策和供地方式都发生了变化,新村建设、产业发展,社会保障等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继续推进的难度加大。在此背景下,北京市出台了《北京市人民政府转发市发展改革委关于进一步推进本市绿化隔离地区建设意见的通知》(17号文),提出了绿隔建设近期和远期任务,针对当前绿化隔离地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明确了提高绿地补偿与养护标准(将绿隔地区生态林占地补偿提高到每亩每年1000元,绿隔地区中公园绿地的养护费用提高到每平方米4元,一般生态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