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年06月 |
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将成为未来一个时期北京市基本市情之一,养老服务产业越来越受到政府和民众的共同关注。北京“十二五”规划提出,北京要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努力把北京建设成为更加繁荣、文明、和谐、宜居的首善之区。本文正是在这一思路指导下分析北京市养老住宅产业的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为城乡统筹发展养老服务产业提供政策依据与建议。
一 北京市养老服务产业需求背景分析
自20世纪末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近年来正以年均近1000万老年人口的增幅“跑步前进”。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和特大城市,更早进入老龄社会,人口老龄化现象更为严重。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与趋势
根据中国老龄办2012年发布的《2011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11年末,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8499亿人,占总人口的比重达13.7%。图1显示,近年来,我国老年人口的规模和比重都呈快速上升的趋势。
图1 2007~2011年中国老年人口规模变动情况
预计2013年至2033年,平均每年增加1000万老年人口,2033年突破4亿人,2050年达到峰值4.83亿人,比重高达34.1%,分别占届时亚洲老年人口的2/5和全球老年人口的1/4,比发达国家老年人口的总和还要多出1亿人。与此同时,80岁以上高龄老人将由目前的2100万人增加到2050年的1.08亿人,比重由11.4%提高到22.3%[1]。
可见,我国人口老龄化不仅发展势头迅猛,且高龄化、空巢化日益严重。因此,关注老年人的居住生活方式,充分挖掘老人居住消费的巨大需求,探索适合大城市老龄人口需求的养老住宅产业发展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北京市人口老龄化现状与趋势
根据《北京市2011年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龄事业发展状况报告》,截至2011年底,全市户籍总人口1277.9万人,其中,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247.9万人,比上年增加12.9万人,占总人口的19.4%;8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38.6万人,比上年增加3.5万人,占总人口的3%。男性老年人口119万人,占48%,女性老年人口128.9万人,占52%。非农业老年人口194.1万人,占78.3%;农业老年人口53.8万人,占21.7%。北京市老年人口不仅规模持续增加,更加突出的是所占比重迅速上升,从2007年的17.3%到2011年的19.4%,已经接近全部人口的1/5(见图2)。
图2 2007~2011年北京市户籍老年人口变化
(三)城市老人居住方式及其存在问题
虽然北京早已进入老龄社会,但长期以来老年人的居住生活方式一直不被重视。目前,老年人主要的居住方式有与子女同住、住养老机构或独居三种居住方式。
1.与子女同住
中国的传统观念重视家庭、人伦,倾向于老人与子女同住,因此,这种方式目前仍然是城市老年人最主要的居住方式。但在北京这样的特大城市里,这种居住方式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首先,市场经济带来了价值观念的改变,重经济利益、轻血缘关系、代际距离拉大等,动摇了城市家庭养老原有的社会经济与伦理基础。其次,计划生育国策的长期实行,引起城市家庭结构不断小型化,同时“四二一结构”家庭逐步成为城市社会的主流。一对独生子女夫妇要赡养四位老人和一个子女,使他们不堪重负,难以为继。此外,由于两代人的生活方式差异较大,而迫于大城市的高房价又不得不挤住在相对狭小的空间里,极易导致家庭矛盾。
2.住养老机构
目前,社会机构养老模式逐渐被接受,选择居住在具有社会福利性质或营利性质的老人公寓、托老所、福利院、敬老院等社会养老机构的老人越来越多。特别是那些长期患病、残障的老人在这些机构里可以得到长期的专业护理和照料。
但目前北京和全国其他大中城市一样,养老机构的发展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社会养老的需求。且大多数养老机构设施简陋,医疗卫生设施条件较差,护理人员专业技术服务水平低,以收住、托管、日常生活照料、基本护理服务为主,符合现代老人高品质养老生活需求的真正意义上的老年公寓很少。
3.单独居住
随着社会观念的不断变革,许多城市老人已经接受了与子女分开,而与配偶居住或独自居住的家庭养老居住方式,而且此种居住方式还有逐年递增的趋势。特别是居住在北京这样的特大城市,经济基础好,身体健康的低龄老人更倾向于选择单独居住的养老方式。
但目前在北京,大力发展这类适合独居老人居住的养老住宅困难重重,几乎成为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