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年06月 |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文化和经济紧密结合的新型产业,以其无污染、低能耗、产值高、回报快的特色优势而与城乡统筹发展中的“多予、少取、放活”建设方针相吻合,成为首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选择,在北京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并从根本上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一体化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一 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及对城乡一体化的促进作用
目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与城镇化快速发展、深入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并由此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时期,通过文化创意产业的带动作用,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良性互动,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同步发展,是城乡一体化的必由之路。在城乡融合的漫长过程中,衣、食、住、行虽然都是不可缺少的因素,但文化建设和人口素质的提高更为重要。而这恰恰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强项。北京市在继续完善强农惠农政策体系的同时,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其中文化艺术在2012年表现突出,成为九大文化创意领域中增长最快的行业,仅2012年前5个月就实现收入70.3亿元,同比增长27%,高于上年同期增速11.8个百分点。[1]据市广播电影电视局统计,上半年北京市电影院线观映人次达到1703.7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21.3%;票房收入7.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6亿元,同比增长27.8%。据市文化局统计,2012年上半年,北京地区主要艺术表演场所共演出6549场次,同比增长5%;观众289万人次,同比增长11%;演出收入3.4亿元,同比增长26%。
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带动各个区县在城乡统筹建设及城乡一体化水平方面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进一步说,在北京市既有农村又有城镇的13个区县中,昌平区的城乡一体化指标是最高的,为0.507,[2]怀柔区的城乡一体化水平相对也比较高。两区此项工作取得的成效,既与它们占据天时、地利、人和之便有关,更与两区的文化创意产业相对比较发达有关。
二 昌平、怀柔以文化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实践
无论城乡一体化工作是以农民“进城”还是以就地开展“新农村建设”的方式进行,都涉及硬件建设、生产方式变化、物质与精神生活满足等诸多因素,其中最核心的因素是人。无论城乡一体化还是新农村建设,都起因于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最终也是为了人民群众。也就是说,文化建设、“人的建设”是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核心工作。昌平区、怀柔区都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在政策制定、方案选择、效果落实等方面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
(一)通过发动群众参与创意活动提升整体文化素质
在过去,农民受文化素质、技能素质等方面的制约,外出打工的人少,大多数在家务农,祖祖辈辈沿袭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产生活方式。如今,昌平区、怀柔区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进展,不但让农民享实惠,而且致力于提升他们的文化素质,通过对民俗户进行文明礼仪等方面的系统规范培训,农民人均年收入得到显著提高,正以10%以上的速度逐年增长,农民钱袋鼓了,生活也越来越幸福。[3]在2012年5月第八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来自北京市怀柔区的文化创意产业项目“中国国际手工村”备受政府、专业观众以及国内外游客的关注,此项目利用“京郊明珠”怀柔区的人文、投资和政策环境优势,将文化创意产业与地方特色的旅游文化产业结合,打造世界最大手工制品文化园区,搭建国际手工大师技艺展示平台。作为北京市怀柔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代表,此项目得到怀柔区各级领导大力支持和鼓励。[4]该区在积极带领农民参与文化创意产业过程中,积极引导,发动群众,形成了“文艺爱好者当排头兵,带动群众齐参与”的文化格局。以怀柔区宝山镇为例,先后成功举办了宝山镇第一届文化节、宝山镇广场舞大赛等大型文体活动,营造了文化乐民、文化育民的良好氛围。目前,宝山镇共有各类文化队伍25支,“小花”专业艺术团、宝山寺村的话剧团、碾子村的舞蹈队、松树台村的秧歌队都积极活跃在镇域的文化舞台上。[5]怀柔区其他村镇及昌平区村镇也是这样,在不断推进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为他们参与文化活动创造条件,为提升总体文化素质做了许多实事,也为农民增收奠定了人力资源基础。
(二)通过进行各类培训提升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
昌平区、怀柔区都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