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年06月 |
2012年,北京市积极应对复杂的经济环境和“7·21”“11·3”特大自然灾害,切实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针对性,都市型现代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民收入继续较快增长,城乡一体化发展进一步加快,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但同时还应注意到,在城镇化加快推进过程中,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日益增多增强,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的难度日益加大,实现2013年农业农村经济目标任务需要付出更多艰苦努力。
据统计部门调查,2012年,全市农林牧渔总产值实现395.7亿元,同比增长9%;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150.3亿元,按可比价增长3.2%;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16476元,同比增长11.8%[1],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8.2%;20%低收入组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7019元,增长14.3%;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09.8亿,增长36.5%;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45.4亿元,增长2.1倍。
一 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和特点
(一)都市型现代农业生产总体平稳,结构进一步调整
2012年,都市型现代农业在转方式、调结构中,功能深度拓展,生产功能更趋稳固,生活功能日益显著,生态功能明显增强。
“菜篮子”工程稳步推进。全市新建设施农业2.5万多亩、露地菜田1万多亩,全年新增基本菜田3.6万亩,超额完成年初计划任务。新建工厂化“菜篮子”生产基地11个。“菜篮子”标准化继续深入推进,新建60个标准化畜禽养殖基地。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继续稳步提升,“三品”认证产品新增250个,总量达到4520个,“三品”认证农产品比重将近40%。农业区域合作深入开展,新建外埠蔬菜基地4万亩。市民“菜篮子”供应保障更加有力。
设施农业生产规模稳步扩大。规模和效益显著提升,“两个快于”的趋势更加显著。一是温室面积增长明显快于设施农业整体,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市实际利用设施面积达到28.6万亩,增长2.4%;其中,温室面积增长6.5%,达到14.5万亩,占实施农业比例首次过半。二是设施农业收入增速明显快于规模增速,效益进一步提升。全年设施农业总收入实现52亿元,增长14%(比面积增速快11.6个百分点),亩收入达到1.8元,增长11.4%;其中温室收入达到36.4亿元,增长17.8%。
休闲农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2012年,在提档升级、规范提高的发展理念引导下,扶持和加快创意农业发展,整体品质不断提高,效益显著增长。全市农业观光园和民俗旅游接待人次分别为1940万人次和1696万人次,同比分别增长5.6%和1.6%;总收入分别实现26.9亿元和9.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3.8%和4.3%。
会展农业加快发展。世界草莓大会、国际食用菌大会等一系列世界级农业大会成功举办,世界葡萄大会、世界种子大会加紧筹办,会展农业成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创新的新体现、新亮点。小草莓、小蘑菇带出大产业,2012年全市草莓产值达到5.5亿元,增长99.7%;食用菌产值6.3亿元,增长33.5%。实现了“举办一次大会、带动一个产业、富裕一方农民”的目标,都市型现代农业创新发展、融合发展、高效发展的新趋势更加明显。
农产品加工业稳步发展。农业龙头企业规模加快提升,涉农企业上市稳步推进,涉农企业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新认定市级龙头企业36家,总共达到142家,其中国家级38家,销售收入超过3000亿元。涉农企业上市培育力度进一步加大,对进入上市辅导期的6家企业、正在改制的30家企业给予了资金扶持,完成4家涉农企业上市报会,培训拟上市涉农企业25家。
沟域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七条重点沟域建设顺利启动,实施各类工程项目135个,完成投资21亿元,其中公益性项目93个,完成投资6.4亿元;产业项目42个,完成投资14.6亿元。重点建设的沟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基础设施稳步提升,产业发展实现新突破,农民增收效果明显。山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433元,同比增长11.8%。
传统种养业规模收缩。伴随城市化发展加快推进平原造林工程等重点工程实施,北京市传统种养殖业规模收缩趋势明显。肉蛋菜奶果等主要农产品产量“两升四降”(见表1),对总产值和增加值的下拉作用明显。扣除林业后,农牧渔业总产值为340.1亿元,同比下降1%;增加值为120.9亿元,同比下降5.7%,按可比价下降7.2%。
表1 2012年北京市主要农产品产量
(二)农民收入继续较快增长,结构趋向城镇化
2012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476元,同比增长11.8%,扣除物价因素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