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年06月 |
北京要实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城市的战略目标,必须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因为世界城市不能建立在城乡二元结构和体制的基础之上。而最终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和体制,真正形成城乡一体化的新格局,除了进一步推进城市经济和管理服务功能向郊区转移、扩散和覆盖之外,郊区农村自身要加快城镇化进程,完成传统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转型,并且这种转型要与城市的郊区化扩散形成联动对接,才能最终解决郊区的三农问题。世界城市下的北京农村,按其最终的演变趋势,可以界定为以现代产业经济为基础的、完成城镇化转型的、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郊区新型社区,是与北京城市整体功能融为一体并承担特定功能的北京城镇体系和城市层次的一个最小的社会单元,是具有生产、居住、服务和生态等功能的综合体。
一 农村城镇化仍然是现阶段的主要任务
世界城市的郊区,都是经过产业革命以后已经完成传统农村城镇化转型的郊区,依托传统小农经济的农村社区被城镇化进程改造,成为现代城市的组成部分。北京要建设中国特色国际城市,加快农村的城镇化转型,仍然是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我们现实面对的主要矛盾,是郊区传统农村的经济社会结构转型滞后,是农村的城市化、城镇化转型滞后。具体表现在几个层面:(1)城乡结合部地区转型滞后,包括近郊区和远郊新城规划区内的农村,多年处于城乡两不管的状态,积累了一批矛盾和问题。(2)城镇化集聚缓慢,小城镇带动当地经济和人口集中的动力不足,体制、机制不顺,重点小城镇的优惠政策在2004年停止后,至今未有新的政策出台,虽然提出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的指导思想,但并没有相应的政策支撑。(3)新农村建设着力推进农村五项基础设施和“三起来”工程建设,农村面貌和环境有了很大改变,但镇域经济发展的不足和乡镇统筹功能的弱化,使“村自为战”的格局没有根本性突破。这种滞后带来的问题是,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向郊区农村的延伸和覆盖要面对所有传统农村,而传统农村正处于分化和转型的过程中,如果没有传统农村的城市化、城镇化转型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城市的郊区化的对接,会造成很多重复建设和投入。
对北京郊区来说,现阶段农村城镇化的主要任务是小城镇(包括非重点镇的城镇化组团)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并依托这种社会结构的转型同时完成产业的升级,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城乡一体化新格局。这意味着追求一般意义上的人口城市化率指标,对北京已经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郊区农村城镇化的最后任务,重点是对传统农村进行改造和提升,即列入城市规划的完成城市化转型、城镇化地区完成城镇化集聚、保留村庄通过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得到提升,这就是靠“三个一批”解决郊区三农问题的整体战略。只有通过这种对传统农村的改造和提升,才能继续拓展产业发展的空间,实现城乡经济的融合,实现经济、人口的相对集中和城乡一体化,实现建设世界城市的目标。所以,从城镇化的角度看,小城镇建设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都是农村城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二者缺一不可。而且,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小城镇建设。小城镇建设越成熟,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越少走弯路。
二 传统农村要融入城镇体系的不同层次
北京的城镇体系,按现在的简单提法是中心城区、区县新城、小城镇和农村社区四级,一般来说这没有错。但从最终的成熟形态细分一下,可以分为三级城市六个层次。三级,即市级、区县级和镇级;六个层次是中心城区、大型外围边缘集团、区县新城、外围城镇化组团、镇(乡)中心规划区和新型农村社区。首先,分布于近郊区的中心城区外围大型边缘集团早已是客观存在,有的人口规模甚至大于远郊新城,但其功能是服务于中心城区的,所以边缘集团与中心城区这两个层次是一级。其次,在区县新城规划外围的一批乡镇,由于距离新城较近,可以直接接受新城的辐射,不适宜作为具有相对独立功能的重点镇,一般会发展成为若干个城镇化组团,直接分担新城的部分功能,又不与新城连为一体,类似于中心城外围的边缘集团,属于飞地城镇化的形态,是郊区农村城镇化的一个重要类型,与新城构成一级两个层次。最后,镇级(乡级建制最终应取消),又是两个层次,即中心规划区的城镇化社区和外围的新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