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年06月 |
一 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的基础条件
北京农村集体经济大致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双层经营体制等若干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为适应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按照“资产变股权、社员当股东”的基本要求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目前已经基本完成。新时期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探索集体经济新的有效实现形式,在集体资产规模、产业结构、经营制度与经营形式等方面,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一)农村集体经济规模增长迅猛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集体资产规模增长迅猛。1978~2011年,乡村集体资产由11.4亿元上升到4116.6亿元,年均增长19.5%(见图1);人均乡村集体资产由294元增加到129545元,年均增长20.3%(见图2)。依托乡村两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带着资产进城,加快农民市民化的时机日益成熟。
图1 改革开放以来郊区农村集体资产规模变化情况
图2 改革开放以来郊区人均乡村集体资产变化情况
目前,全市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总共3986个,乡镇级集体经济组织193个,分配人口共3177738人。截至2011年底,乡村两级集体资产总额4116.6亿元,同比增长19.3%,乡村两级集体净资产1568.3亿元,同比增长13.8%。其中,全市村级(包括村办企业)集体资产总额1974.9亿元,包括货币资金659.1亿元,固定资产548.8亿元。初步估算,镇均集体资产约11亿元,村均集体资产约0.5亿元。此外,郊区农村集体经济还有大量资源性资产。根据2011年北京郊区农村集体三资调查数据,集体土地总面积1930.3万亩,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78.5%。其中:集体所有农用地总面积(包括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养殖水面等)1236.5万亩,集体所有建设用地总面积265万亩(约合1768平方公里[1]),其他用地428.8万亩。
2011年,农民人均所得13100.5元,其中,来自乡村两级集体经济的收入2528.4元,占了19.3%,表明集体经济在促进农民就业和增收方面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2011年农民人均劳动所得与人均集体净资产的分组相关性分析表明(见表1),农民增收与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二者之间存在着强相关性。农村集体经济必将成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抓手。
表1 2011年农民人均劳动所得与人均集体净资产分组相关性分析
从2011年乡村两级集体经济的产业结构看(见图3),农(主要指种植业)、林、牧、渔业已经处于次要地位,产业贡献主要来自工业、服务(含房地产开发收入)、商饮与建筑四大行业。从三次产业结构看,第一产业(农业、林业、畜牧和渔业)占1.2%,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占48%,第三产业(服务、商饮、交运及其他)占50.8%。集体经济产业结构按贡献率顺序为“三、二、一”。
图3 乡村两级集体经济产业构成情况
从乡村两级集体经济产业结构纵向变化趋势看(见图4),商饮、服务等第三产业成为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工业和建筑业仍有一定的成长空间。相对而言,其他几类产业变动趋势不很明显。
图4 乡村集体经济产业结构纵向对比分析
从表2中可以更清楚地观察近年来集体经济产业构成变化情况。在九类产业中,逐年增长的有农业、畜牧业、建筑业、商饮业和服务业共5类产业,其中,服务业增长最快,年均增速达到16.2%。建筑业增速次之,年均增长10.2%。此外,农业增长速度为2.6%,2010年超过了畜牧业产值,意味着郊区农业今后仍应有一个向上发展的阶段。逐年递减的产业有林业、渔业、工业和交通运输共四类行业。工业仍在集体经济构成中占据一定比重,虽然已经出现了逐渐下降的趋势,但2011年仍然有一定规模的反弹,表明郊区工业仍然是集体经济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撑。总体上看,乡村两级集体经济产业结构总体上呈现了退二进三的发展趋势和特征。
表2 乡村集体经济产业年均变动情况
(二)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得到巩固
近年来,北京市认真落实党的各项农村政策,坚持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据统计,到2010年底,全市农村土地确权面积466万亩。其中确权确地的267.8万亩,占57.5%;确权确利的164.5万亩,占35.3%;确权入股33.7万亩,占7.2%。农地流转总面积为217.7万亩,占全市确权总面积的46.7%。其中,确利流转占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