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年03月 |
一 恩施州民族文化事业取得的成效
“十一五”期间,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恩施州)以建设民族文化大州为目标,以体制改革为动力,以机制创新为重点,大力推进基层文体惠民工程建设,积极组织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精心实施文艺精品创作,规范开展文化市场管理,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都取得较大的成绩。
(一)文化产业得到初步发展
受益于国家和湖北省的民族文化政策,近年来恩施州的民族文化产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一是新闻出版规模逐渐扩大,全州现有公开出版发行报刊7家、内部资料37种,年均批准出版内部图书63种。二是演艺业稳步发展,恩施州民族地区现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9个,演出机构4个,民间职业剧团5个,个体演出人员101人。三是民族工艺制造业发展较快,2009年工艺制造业全州规模以上企业年产值3871万元,上缴利税340万元,规模以下企业年产值达1720万元,上缴利税247万元。四是注重民族文化与旅游业的结合,2009年全州旅游综合收入29亿元,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一是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形成,目前,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文化广场等为主体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体系逐步完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络正在形成;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进展顺利;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成效显著;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初具规模。二是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不断完善,全州专业艺术团体积极开展“三下乡”活动,仅2008年就送戏下乡1129场,观众达150.58万人。三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参与面不断扩大,出现了社区、企业、乡村以及城乡居民自办文化的热潮,仅农民文艺宣传队就有512支。
(三)有关文化发展的政策和法律体系初步建立
2003年和2009年,恩施州分别颁布了《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和《实施细则》,使恩施州对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有了法律依据。在政策方面,2006年,恩施州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快民族文化大州建设的若干意见》,并将相关内容写进了《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自治条例》。这些法规和政策的制定,为确立恩施州民族文化保护的长效机制提供了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
(四)文化遗产保护初见成效
恩施州是民族文化富集地区,民族文化遗产非常丰富。在各方的积极努力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是文物保护工作稳步推进,全州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省级57处、州级45处、县级177处,馆藏文物近10万件;州政府落实州级文物保护单位维修保护专项资金45万元,并列入每年财政预算。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走在全省前列,“十一五”期间完成了全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四级体系和传承人保护体系。13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4个项目进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州政府公布州级保护项目69项;县市政府公布县市级保护项目170项;全州13个县(乡镇)荣列“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9人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州政府命名恩施州民间艺术大师40名;公布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两批共74人。《精彩恩施——恩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辑出版。
(五)文艺创作事业健康发展
近年来,恩施州涌现了一批中青年文艺家,创作了一大批文化艺术精品。文艺理论专著《远去的诗魂》、诗集《巴国俪歌》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大型土家风情歌舞《比兹卡》,获中国第三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音舞类大奖。群舞《土家阿哥苗家妹》获第八届全国舞蹈大赛优秀表演奖。曲艺节目《取名》入围全国第十四届“群星奖”决赛并获演出奖。2008年,“比兹卡组合”、“土苗兄妹组合”参加全国第13届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分获专业组民族唱法铜奖和原生态唱法金奖,其中“土苗兄妹组合”荣获“最受观众喜爱的歌手”称号;2009年,巴东“撒叶儿嗬组合”参加第14届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获得原生态唱法比赛金奖,并获“最受观众喜爱的歌手”称号。
(六)文化交流活动蓬勃开展
近年来,恩施州注重文化交流,采取“走出去”或“请进来”的方式,广泛开展各种文化交流活动,例如,开展了“中国作协多民族作家宜万铁路采风”、“中外摄影家看恩施”、“2010·中华诗词名家恩施行”等采风活动;组织了“特色文化旅游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