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年03月 |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并指出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其中,均衡配置教师是均衡配备教育资源的首要内容。而目前在西海固地区,特别是其中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师资短缺问题严重,已对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造成阻碍,需要尽快解决。
一 西海固LT回族行政村小学教师队伍透视
(一)LT回族行政村小学教师队伍的演变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西海固地区,回族行政村大都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信息闭塞。LT回族行政村就是其中之一。该完全回族行政村共有5个自然村,2009年,有农户526家,人口2552人。由于该行政村地理位置偏僻,山大沟深,自然条件恶劣,导致这个村庄的社会经济发展始终处于落后状态。当地农民很少与外界交流,至今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学习知识的重要性。加之这里长期没有外界优秀的教育人才走进来,义务教育也始终处在一个相对落后的发展水平上。截至2010年,LT回族行政村仅有一个中心小学和两个教学点。
1.教学点
LT回族行政村的两个教学点,一个在朗自然村,一个在贤自然村。[1]据当地农民回忆(没有文字记载),朗自然村的教学点始建于20世纪60年代初,贤自然村的教学点始建于20世纪70年代末。朗自然村教学点离LT中心小学大约有五六公里路,步行需要一个多小时;贤自然村教学点离LT中心小学大约有三四公里路,步行需要四五十分钟。
2003年,朗自然村教学点有3个班,一年级学生25人、二年级学生18人、三年级学生13人;教师3人,他们都是被雇用的当地农民(初中学历),分别给3个年级的学生代课。贤自然村教学点有两个班,一年级学生12人、二年级学生7人;教师1人,也是被雇用的当地农民(高中学历),这位教师同时给两个年级的学生代课,采取复式教学法。2003年,雇用教师的工资是每月60元,一学期一发,但是经常发不下来。到了2005年,雇用教师的工资提高到100元。
由于两个自然村地处山塆沟背,农民生活相当封闭,意识不到上学识字的必要性,孩子们能读到小学毕业的就已经是相当不错了。
2004年7月20日,我第一次走进朗自然村的碑子塆,在那里采访了13户农民后,体会到“统计数字缺失”带给我的震撼。在27个6~14岁的学龄儿童当中,没有上学和辍学的儿童高达21人,占同龄人数的77.78%;其中,男性7人,占同龄人数的58.33%,女性14人,占同龄同性别人数的93.33%。这组数据证实了碑子塆女童几乎都不上学的传言。[2]
2006年,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实施了“两免一补”,雇用教师的工资也随之提高到了200元。可是,随着农民外出打工成为主要谋生途径,朗自然村教学点的一位雇用教师嫌工资低不干了,于是只好由剩下的两位老师带三个年级的学生,一、二年级的学生由一位老师代课,三年级学生由另一位老师代课。
大山深处天高皇帝远,教学点的孩子们上学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当地的一位代课老师说,这里义务教育阶段儿童辍学严重的现象始终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反映的多了,上面就来人走一趟、看一看,并没有采取具体的应对措施。这里的义务教育始终处于落后状态。
2006年11月,我去朗自然村碑子塆实地考察时,仍然看见不少没有上学的孩子在山里玩耍。我问当地的农民:“现在‘两免一补’了,上学已经不要钱了,为什么不送孩子去学校里读书?”当地农民却回答说:“说是‘两免一补’了,上学不要钱了,可是咱山里的娃娃和城里的娃娃还是不一样,上学也是白上,你看看我们这里是啥子老师教?城里的学校是啥子老师教?到头来,娃娃学了半天还是跟不上。”还有的农民抱怨说:“‘两免一补’以后,孩子们是都被叫到学校里上学去了,可是娃儿们在学校里学的怎么样,老师教的怎么样根本无人过问。一到农忙季节,代课老师就忙着下地收庄稼,早就顾不上哪家的娃儿来上课、哪家的娃儿没来上课,不少娃儿也回家当帮手下地干农活去了。”
长期以来,这种农民教师教农民娃子的粗放式教学模式,严重制约了西海固回族山村学校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在这样的环境下毕业的低年级学生,许多都因为一、二、三年级学的知识不系统、不巩固,转到中心小学后因学习成绩差、跟不上教学进度,最终还是失学了。
在国家推行农村教育“撤点并校”的大背景下,2009年8月,贤自然村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