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年11月 |
2010年以来,西北五省区党委、政府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连续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以促进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为中心,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可持续性为重点,通过实施“效益倍增工程”“技术创新工程”“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四抓三支撑”等,推进区域民营经济发展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逐步加快,发展态势继续向好,已经成为推动西北地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力量。本发展报告着重回顾2011年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总结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梳理存在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一 2011年西北地区民营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一)经济总量保持平稳增长
2011年,西北五省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民营经济共实现生产总值10771.2亿元,同比增长21.95%,民营经济生产总值占全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的38.5%。
(二)个体工商户、民营企业总量较快增长
2011年,西北地区新开业个体工商户12.3万户,注册资金62.1亿元,个体工商户累计达到320.1万户,资金数额627.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0.2%、10.2%。全地区新增民营企业4.37万户,注册资本金增加1183.85亿元,民营企业累计达到46.63万户,注册资本8596.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34%、19.9%。
(三)民营经济利税成为地方财政收入重要来源
全地区民营经济上缴税金1727.1亿元,占税收总额的42.1%,其中,个体经济上缴税金430.6亿元,同比增长18.51%;私营企业缴税1215.9亿元,同比增长7.22%;外资、港澳台企业(除国有控股部分外)上缴税金80.6亿元。
(四)民营经济已成为全地区解决就业的主渠道
2011年,全地区民营经济吸纳从业人员1120.9万余人,同比增加285.5万人。近三年来,民营经济吸纳了全地区70%的新增就业人员。2001~2011年的10年间,全地区民营经济雇工人数增长3.2倍,增幅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五)民营企业对外贸易整体提升
2011年全地区民营企业外贸进出口总额88.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6.7%,占全地区对外贸易总额的35.0%。
(六)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显著增强
2011年,本地区民营企业家通过扶贫济困、捐资助学、赈灾救灾、结对帮扶等多种形式,积极投身光彩事业和社会公益事业,社会责任意识显著增强。据不完全统计,全年全地区参与光彩事业的有918家民营企业,投资光彩事业项目461个,到位资金累计达到63.6亿元;参与各类公益、慈善、扶贫和光彩活动捐款捐物达2.66亿元;在感恩“三老”(老党员、老干部和老英模)行动中,全地区共捐款捐物1581万元,帮扶“三老”和特困人员6824人。2011年共有92家民营企业参与“村企结对互助”活动,共投资6700多万元帮助300多个自然村脱贫;在先后开展的“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中,提供就业岗位182980个,安置大学生、军转干部、农民工等各类人员就业74595人,开展各类人才培训,参与人数达52万人次。
(七)民营企业品牌意识进一步增强,逐渐成为发展地区特色产业的排头兵
2011年,民营企业的品牌意识进一步增强。全地区申报认定的30多件中国驰名商标均为民营企业拥有。同时,民营经济组织善于挖掘西北地区独特资源优势,逐步形成了一些区域特色明显、具有一定规模、具备一定市场竞争能力的特色产业,并呈现出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产业化经营的良好态势。
二 当前西北地区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困难
总体上看,西北五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民营经济发展仍然滞后,发展中依然存在发展理念落后、发展方式粗放、产业结构不合理且未形成有效的集群、企业管理不规范、人力资源匮乏、创新动力不足、融资困难、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
(一)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虽然西北五省区党委、政府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都出台了多项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但由于落实不到位或要求较高,对大多数民营企业而言可望而不可即,实际效果大打折扣,比如在市场准入、土地使用、银行贷款等方面,仍存在对民营经济的不公平待遇甚至是歧视;部分针对民营企业的财政支持和税收减免政策门槛过高,大多数企业因不符合条件而无法享受优惠政策。此外,民营经济的投资和经营环境也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在:政府职能转变尚不够到位,有的部门重管理、轻服务,越位和缺位现象时有发生;还权于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