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年05月 |
中国社会组织主要包括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行业协会、社会中介组织、社区基层群众组织及工商注册的社会组织等。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几年以来,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范围越来越广,层次越来越深,作用越来越大。
一 社会组织发展情况
《2011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1年底,全国共有社会组织46.2万个,比2010年增长3.7%。其中,社会团体25.5万个,增长4.0%;民办非企业单位20.4万个,增长3.1%;基金会2614个,增长18.8%(公募基金会和非公募基金会共接收社会各界捐赠219.7亿元),共有基层群众自治组织67.9万个。
各类社会组织业务范围几乎覆盖了社会的各个领域:教育、卫生、科技、文化、劳动、民政、体育、环保、法律、慈善等公益领域及中介服务,初步形成体系,吸纳599.3万人就业。6万多个行业协会联系企业会员2000多万名,4万多个学术团体联系500多万名专家学者,专业协会联系1000多万名会员。各类社会组织的经济实力开始显著增强。到2011年为止,拥有固定资产1089亿元,年收入约1247亿元。社会组织利用自身资源优势提供各种专业性服务,广泛参与社会管理活动,满足了不同群体的需求,弥补了政府和市场功能的不足,也使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实践中经受了锻炼,组织能力得到了提高,并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认同。
二 社会组织的分类
(一)社会组织的一般分类
社会组织分类思路有两个,一是单一标准分类法,二是复合标准分类法。分歧主要体现在单一标准分类法上,可以简单归纳为法律地位、公益性质、活动范围和领域、民间性程度、权力诉求、服务对象、功能差异、规模大小九种分类法。
中国官方文件依据法律地位和规模差异把社会组织分为三类:一是法定社会组织,包括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二是草根社会组织,包括工商登记(企业),无法人地位的单位下属组织、小区公益性组织,农村社会组织;三是准社会组织,包括改制中的事业单位、业主委员会、网上社团等新型组织。
联合国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体系(ISIC)将社会组织分为3个大类15个小类:教育类,包括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大学教育、成人教育等;医疗和社会工作类,包括医疗保健、社会工作、兽医;其他小区服务和个人服务类,包括商会和行业协会、工会、娱乐组织、图书馆、博物馆、环境卫生,以及文化、运动与休闲等机构。[1]
(二)参与社会管理视角的社会组织分类
社会组织的不同分类服务于不同的目的和功能。以参与社会管理为主要价值取向,对社会组织的分类应着眼于其公共性、公益性及其程度。
不同类型的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角色和功能不同。其一,从公共性及其强度分析,可以把社会组织划分为公共性组织、准公共性组织(承担的大部分业务工作是协助政府提供相关的公共管理和服务,如政府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半公共性组织(承担部分政府公共管理和服务职能,如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行业协会),以及非公共性组织。上述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涉入程度依次递减。其二,从公益性及其强度分析,可以把社会组织划分为纯公益性组织、半公益性组织、互益性组织和自益性组织,其参与社会管理的涉入程度也依次递减。也就是说,社会组织具有的公共性和公益性越强,其参与社会管理的可能性和现实性也就越大,同时,政府对它们培育和扶持的力度也应越大。其三,从不同功能上划分支持型(或枢纽型)与操作型两类社会组织,分析各自参与社会管理的不同功能和途径。
三 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功能和途径
社会组织的公共性、公益性及其程度存在差异,在参与社会管理中各自的适应领域和运行机制也势必不同。
公共性(包括准公共型和枢纽型)社会组织,其运行机制更多体现出行政性特点,准公共社会组织承担政府的部分公共管理和服务职能,往往按照行政程序履行本组织的责任和义务,其中“枢纽型”社会组织作为政府和民间社会组织的中介和桥梁,发挥着引领性作用。这两类社会组织适合的领域是社会宏观层面公共领域的服务和管理,主要承担公共服务、公益服务领域的制度安排和政策设计,重大社会建设和管理项目的策划、组织、评估和监管,对其他社会组织承担引领、支持型的枢纽角色,在社会管理领域发挥策划、计划、组织等功能。
公益性社会组织构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