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年05月 |
引言
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模式是北京市加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工作的重要创新,是北京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重要抓手。“精细化管理、人性化服务、多元化参与、信息化支撑”是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模式的精髓。这种管理模式的设计雏形来源于北京市东城区城管部门的“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随后拓展和延伸到社会服务管理工作之中,并在东城区、朝阳区、顺义区进行了综合试点,在西城、海淀、密云等部分区县进行了特色探索,最后在全市范围推广。几年来,北京市从总体上创新了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体制框架,搭建了精细化社会服务管理工作平台,构建了“条块”有机统筹的工作机制,形成了多元参与的社会服务管理工作格局,巩固了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好局面,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积累了宝贵经验。
一 基本背景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必须加强社会管理信息化建设。作为社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典型代表,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已在全国各地广泛实行。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是在借鉴城市网格管理理念的基础上,充分运用电子地图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在一定行政服务管理区域科学划分网格,把区域内人、地、物、事、组织等社会服务管理内容全部纳入网格,统筹整合各种社会服务管理资源和力量,及时有效发现和解决各类社会服务管理问题,实现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智能化、集约化和精细化的一种创新模式。
所谓网格,就是将一定的行政地域区分出一个个边沿相互连接的网状格,使这些网格成为方便政府服务管理基层社会的工作单元。通过创建“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和“城市部件网格管理法”,北京市东城区于2004年率先推出了“网格化城市管理新模式”。次年,北京市和国家建设部分别发文开始大范围推广。以此为设计雏形,2010年7月,北京市从创新社会服务管理的新高度,进一步丰富了网格化体系的内涵,确定在东城、朝阳、顺义三个区开展综合试点,并于2012年印发了《关于推进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体系建设的意见》及实施方案,计划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市初步构建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体系。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模式的框架体系主要由六大系统组成:以民生保障为基础的建设服务系统、以现代科技为依托的信息网络系统、以高效顺畅为要求的组织指挥系统、以预警防范为先手的维稳防控系统、以快速反应为特征的应急处置系统、以真实客观为标准的考核评价系统。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的组织层级可以概括为“三级平台”,即区社会服务管理综合指挥中心、街道社会服务管理综合指挥分中心、社区社会服务管理综合工作站;“四个层级”,即区、街道、社区、网格。社会管理网格的划分以城市管理网格为借鉴,遵循完整性(四级范围明确)、便利性(有利于管理)、均衡性(每个网格内管理工作量大致均衡)、差异性(特殊情况区别对待)等原则,在重点对一个社区的人员数量、人群类型、人群特点和“地、物、事、组织”等诸多因素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划分。
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模式的提出适应了新时期基层社会服务管理的规律,体现了五个基本特征:①服务管理过程精细化。使网格区域内的人、地、物、事、组织等组成元素更加细化、各类问题更加具体、公众需求更加凸显、政府责任更加明确。②服务管理方式系统化。通过网格化综合工作平台的建立,将条条块块现有的资源和力量一并整合到网格当中,提升了社会服务管理的效能。③服务管理手段信息化。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社会服务管理数字化信息平台,有效解决传统社会服务管理信息不对称问题,实现信息、资源的连通共享,实现社会服务管理闭环运行与量化评价。④服务管理机制规范化。科学封闭的服务管理机制,完善的网格工作流程,确保了对不同事件和问题,能够最快速、最有效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人员,使“突击式管理”“运动式管理”逐步走向常态化、规范化。⑤服务管理参与广泛化。充分吸收各单位、社会组织、企业和公众参与社会服务管理,并通过诚信评价机制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效推动社会服务管理由行政治理走向人性化服务和疏导型管理。
二 实践探索与主要做法
北京市通过开展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综合试点,鼓励基层实践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