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年01月 |
2011年是21世纪第二个10年的起点,也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国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继续稳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可能导致中国国内发展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加,国内经济社会运行中也不断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我国发展进入一个新成长阶段,城市化成为继工业化之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一 中国进入以城市社会为主的新成长阶段
1.城市化水平超过50%,城市化引领新成长阶段
2011年是中国城市化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首次超过50%。中国从一个具有几千年农业文明历史的农民大国,进入以城市社会为主的新成长阶段。这种变化不是一个简单的城镇人口百分比的变化,它意味着人们的生产方式、职业结构、消费行为、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都将发生极其深刻的变化。
2.城市化继工业化之后,成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引擎
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已成为拉动中国巨大社会变迁的“三驾马车”。在城市化急剧推进的过程中,土地的快速升值成为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的重要源泉。一方面,人民群众快速增长的改善住房的新消费需求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国内消费的需要恰相吻合;另一方面,围绕地产收益产生的利益博弈也影响到实业发展、生活价格稳定和利益分配的公平合理。处理好新形势下的这一两难问题,成为继续推动经济社会健康成长的关键一环。
3.城市化新阶段的区域格局深刻变化,中西部连续多年增长快于东部
近几年来,我国出现中西部经济引领全国经济增长的新格局,经济增长的区域结构更加平衡。从地区工业增加值看,2011年前三季度,东部地区增加值同比增长12.2%,中部地区增长18.3%,西部地区增长17.1%。从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情况看,东部地区投资同比增长22.3%,中部地区同比增长29.9%,西部地区同比增长29.5%。
区域发展格局的这种变化,既是产业转移的自然结果,也是我国区域发展政策发挥作用的结果。但中西部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并非是重复东部的道路,城市化继工业化之后,成为中西部发展的巨大推力。
4.城市化新阶段的城乡关系深刻变化,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开始超越城镇居民
随着中国财政对农村转移支付力度的加大以及一系列惠农政策的施行,特别是农产品价格的合理上升,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继2010年之后,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速度将继续快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
这种变化并非偶然的现象,而是一个长期趋势的开始。随着农产品价格的提高和初级劳动力市场工资水平的提高,农民的经营收入和打工收入将成为推动农民现金收入快速增长的两大动力,农民现金收入在农民纯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也将继续提高。
当然,由于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距在三倍以上,短期内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还不会出现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拐点。助农惠农政策仍需要进一步加强。
5.城乡统筹成为发展新主题,城市化涉及全面社会改革
在全国各地,城乡统筹和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成为发展的新主题,成都、重庆的城乡统筹试点引起全国的密切关注。城市化的继续推进涉及户籍、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社会管理等社会体制的全面改革。从全国来看,随着快速交通的迅猛发展,城市化进程已经进入第二阶段,由农民进城到打造都市“一小时”生活圈,新型城乡关系正在形成。中国已结束了千百年来农民无社会保障的状况,约2亿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二 2011年中国社会发展总体形势
2011年社会发展总体保持良好态势,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社会事业投入力度显著加大,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在广度和水平上取得重大突破,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创新成为推进国家社会建设和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整个国家的社会发展不仅在数量意义上取得进展,而且进入提升发展质量的新成长阶段。
1.经济平稳高速增长,物价得到初步控制
2011年,中国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中国经济避免了原来担忧的“二次探底”和“硬着陆”情况,经济仍在高位运行。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320692亿元,同比增长9.4%,虽然经济增长速度逐季度下降,但预计全年经济增长仍可达9%。农业生产形势良好。全国夏粮产量12627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