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及“招工难”问题调研报告

    作者:张翼 刘影翔 出版时间:2012年01月
    摘要:本文通过对近期发布的一系列数据资料的分析指出:快速发生的人口结构变化,以及劳动力增量数量的回落,在改善就业环境的同时,造就了农民工“短缺”的大环境。教育分流所导致的初中文化程度劳动力增量的萎缩,以及劳动密集型企业对初中文化程度劳动力的刚性需求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了“民工荒”问题。另外,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加速也增大了其劳动力需求,这就导致了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的“招工竞争”。农民工劳动用工合同签约率的低下、大量劳务派遣工的存在,以及某些制造业工资水平的相对低下,也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企业对农民工的吸引程度。面对当前的招工难趋势,要进一步优化劳动用工环境,提升工资水平,以实有人口配置城市公共资源,增加企业对农民工的吸引力。
    Abstract:The paper analyzes a series of recent data to demonstrate that,although the overall employment situation is improved,both dramatic change of population structure and the decreasing rate of labor increment contribute to the shortage of labor supply.Moreover,since a significant percentage of youth still want to pursue their education,which leads to further shrinkage of peasant workers who only finished their junior high school education.On the other hand,there is an unbalanced labor supply and demand for the labor intensive industry,which exacerbat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labor shortage.Additionally,the accelerating rat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entral and western China also contributes to the increasing demand for all level of workers.Therefore, employers from eastern and mid-western China have to compete for workers in the process of recruitment.Meanwhile,factors such as lack of labor contract protection,the misuse of labor dispatch contract,and the low salary in traditional manufacturing industry,also make those entry and middle level jobs unattractive to peasant workers.Facing those challenges,government should step up and make effort to improve working environment and push for higher salaries for peasant workers.In the meantime,government should allocate public resource in urban area based on the real number of urban dwellers instead of "registered residents".On the other hand, business sector also needs to make some improvement to attract peasant workers.

    2011年初发生的“招工难”,实际上是2003年以来“招工难”现象的继续。回溯起来,2003年应该是劳动力市场——尤其是农民工劳动力市场的划时代之年。在此之前,农民工往往被视为城市劳动力的“蓄水池”。在此之后,农民工从整体上提升了其与雇主讨价还价的能力——如果企业开出的工资达不到预期,或者企业的劳动用工环境欠佳,农民工就可以“以脚投票”,重新选择自己的老板、重新选择自己打工的城市——这最终也会影响流动区域与各个区域流动人口的分布。

    农民工劳动力市场的这种变化,更加强化了企业的“招工难”趋势。最近几年,春节过后的“民工荒”问题愈演愈烈:不仅在东部沿海地区出现了“抢工”现象,就是在中西部地区,有些省市政府部门也开始出手干预“农民工的流动”,希望本地农民工能够就近就地就业,首先满足本省本市之所需。这使中西部地区与沿海地区对农民工的争夺越来越趋于激烈。

    那么,为什么作为第一人口大国的中国会发生“招工难”?当前发生的“招工难”只是一个季节性的或阶段性的“难”,还是会长期持续?国家应该采取哪些措施以缓解或克服“招工难”问题?

    一 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及“招工难”的成因

    为什么中国会发生“招工难”?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会直接影响到各地政府部门的劳动就业政策及企业发展战略。尤其是在制定中长期发展战略时,必须关注导致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细究起来,“招工难”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人口结构的变化,使“招工难”首先表现为总量供给增幅的降低

    自20世纪70年代将计划生育纳入“五年规划”以来,中国的出生率就开始逐步下降:首先是非农户籍人口在“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政策约束下的下降,然后是农业户籍人口出生率自80年代开始的下降——到2010年,中国人口出生率已经下降到11.90‰,死亡率在人口老化的过程中逐渐上升到7.11‰,自增率开始下降到4.79‰,从趋势上看,仍然处于下降的态势——事实上,自2003年开始,中国人口的自增率就低于死亡率。虽然某些人口学家预测在2005年左右中国会显现“第四次人口出生高峰”或“人口出生小高峰”,但截止到2010年底,这个被预测的“人口出生高峰”还未曾显现。

    从图1所展示的趋势可以明显看出,中国人口金字塔底部的收缩态势。在1953年和1964年人口普查时,人口性别年龄结构图是名副其实的“金字塔”形状。但在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则出现收缩之态势——少儿人口——尤其是10岁以下少儿人口开始缩减。但在20世纪80年代“生育高峰”影响下,0~4岁人口出现了增加。故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显示的金字塔底部有所扩展。但在90年代的人口政策趋于稳定之后,金字塔底部又开始收缩——从2000年人口普查所显示的金字塔形状中可以明显看出:少儿人口出现了持续性收缩态势。

    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人口金字塔底部的收缩态势也极其明显。比如说:2002年全国出生人口1647万,2005年全国出生人口为1617万,2008年全国出生人口1608万。2008年死亡人口为935万,出生人口减去死亡人口后净增人口仅673万。中国人口的增速进一步放缓了。2009年全年出生人口1615万,死亡人口943万,净增人口672万。

    虽然中国人口在惯性下仍趋增长,但新生人口数却会在波动中趋于下降。表1为我们展示了“2009年千分之一人口变动抽样调查”统计的各年龄段人口数据。该数据显示:中国0~4岁年龄段人口占比男女合计仅为5.16%,5~9岁人口占比为5.41%,10~14岁年龄段人口占比为6.30%,15~19岁年龄段人口占比为7.17%。由此可以看出,在人口金字塔底部,年龄段越小,人口占比越低。故中国人口不仅在收缩,而且处于快速收缩中。这意味着每年新生成的劳动力人口,会较上年减少。

    表1 2009年中国各年龄段人口所占比重

    从图1可以看出:我国未来劳动力人口的增长额呈现非常明显的下降态势。这就是说,现在的“用工荒”,实际是劳动力总量供给——尤其是18岁左右劳动力人口历年供给趋于减少的结果。这就是说,除结构性因素之外,总量供给额的有限性,应该是主要原因。当然,还有人预测说中国农村仍然有“大量”剩余劳动力,但真正考察农村劳动力人口的年龄结构就会发现,绝大多数40岁以下的劳动力已经“外出”务工了。现在,已经很难从农村再找到如劳动力“蓄水池”那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