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年01月 |
在当代中国社会变迁进程中,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一批人注定不会是默默无闻的一代,也不会是安逸无为的一代。他们的出生和成长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前进步伐,作为第一代独生子女,他们受到父母和长辈众星捧月般的呵护,享受着经济增长和科技进步带来的前所未有的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剧烈的制度变革和社会变迁也为他们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机会,但同时他们也不得不面临着他们的父辈所不曾遭遇的竞争、风险和不确定性。
“80后”一代的社会形象随着他们的成长阶段而不断变化,幼年时他们被专家和媒体称为“在‘蜜罐’里成长的小皇帝”;少年时期他们又被认为是自私、叛逆、脆弱、没有责任感的“垮掉的一代”。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的迅猛发展造就了一批“80后”作家和“网络风云人物”,他们成为“80后”新的形象代言人,他们通过网络语言表达对成人社会文化权威的蔑视、对成人社会信条的大胆冒犯,他们的反叛精神、目空一切的气势和狂傲大胆的言论,都让文化权威们退避三舍,让成人社会精英心生畏惧。然而,在2008年,“80后”的社会形象徒然出现了一个大反转,在汶川地震和北京奥运会期间,他们成了“具有爱国精神”、“有爱心”、“有奉献精神”和“具有责任感”的一代人,他们似乎与主流价值和主导意识形态顺利融合了。最近三年,当越来越多的“80后”步入社会、成家立业之时,“80后”们又成了焦虑与压力之下的“蜗居族”、“蚁族”、“房奴”和“孩奴”。
“80后”社会形象的流变折射出这一代人的生存状态的变化。不仅如此,即使在相同的成长阶段,“80后”中的不同群体也有着不一样的生存状态,他们从来也不是一个一成不变、铁板一块的群体。当前,“80后”人群开始在社会经济各个领域崭露头角,尤其在网络舆情和大众媒体领域,他们所发出的声音时常引领着社会情绪的走向,他们的境况和社会心态不仅对当前的社会稳定产生影响,而且对中国社会的未来走向也有影响。在“80后”当中,大学生及大学毕业生一直是最为活跃、最有影响力的群体,而其中的精英分子——名牌大学(“985”高校)的学生——可能是未来中国社会各领域的领军人物,他们的境况更值得关注。
一 “80后”的数量及不同群体的社会特征
(一)“80后”的人口特征
2005年的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80后”总人数约为2.04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5.4%。其中,76.9%出生于农村,23.1%出生于城市;69.2%持有农业户口,30.8%持有非农户口;31.1%生活在城市,16.8%生活在小城镇,52.1%生活于农村。由此看来,“80后”中的多数是农村青年,不过,真正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仅占18%。
虽然人们常说“80后”是“独生子女”一代,但是只有19.1%的“80后”是独生子女,其中,在城市,49.1%的“80后”是独生子女;在农村,只有10.2%的“80后”是独生子女。在80.9%的非独生子女当中,有39.9%的人另有一个兄弟姐妹,25.2%的人另有两个兄弟姐妹,15.8%的人另有两个以上的兄弟姐妹。
(二)“80后”内部的群体差异
“80”后人口中存在比较明显的群体差异(见表1)。在整个“80后”人口,最引人注目的两个群体是“80后”农民工(或称新生代农民工)和“80后”大学生。初步估计,“80后”人口中的44%为农民工,20%为大学生。关于“80后”农民工的具体数量,没有准确的统计数据,一些学者估计,在目前约1.49亿的农民工当中,约60%是新生代农民工(包括“80后”和“90后”农民工),由此估计,新生代农民工约有8900万人。“80后”大学生约有4100万人,其中,在校大学生约1900万人(占46%),大学毕业生约2200万人(占54%)。
表1 “80后”内部群体差异
(三)“80后”知识精英
表1的数据显示出“80后”中的不同群体具有一些不同的社会特性。“80后”农民工与“80后”大学生的出身背景极为不同。即使在大学生群体中,“985”高校大学生与普通大学学生的家庭背景也有明显差异。在接受调查的6所“985”高校学生中,来自管理人员、专业人员家庭的比例明显高于普通大学学生,而来自工人和农民家庭的比例远低于普通大学学生。由此可见,未来的社会精英的生成深受家庭背景因素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可能还有增强趋势。“985”高校的“90后”学生的家庭出身背景比“80后”更优越,来自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家庭的“90后”的比例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