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汶川灾区居民生活恢复重建情况监测报告(2008~2011)

    作者:何光喜 石长慧 张文霞 马缨 赵延东 出版时间:2012年01月
    摘要:本文基于在汶川地震灾区进行的三次居民入户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全面描述了“5·12”汶川大地震发生三年以来,灾区居民在住房、就业、农村生活、医疗卫生、社会资本和社会心态等方面的恢复重建情况,并分析了他们对政府和重建政策的评价与需求。
    Abstract:Based on a three-wave questionnaire survey in Wenchuan earthquake-affected area, the paper makes a comprehensive description of people's living condition in Wenchuan. The paper presents detailed information on Wenchuan's housing and infrastructure reconstruction, local residents' employment status, their recover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local medical care provisions. The paper also studies local residents' social capital and their social attitude. Moreover, people's evaluation on government's policies and their needs for future homeland reconstruction are also discussed.

    2008年9月,在“5·12”汶川大地震发生近四个月后,国务院正式下发《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明确提出了灾区恢复重建工作的目标、原则和具体要求,标志着地震灾区大规模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开始。2011年是规划颁布三周年及预定重建目标任务基本完成之年,10月14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发布《关于“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情况的通报》(以下简称《通报》),全面介绍了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完成情况。据统计,截至2011年9月30日,四川省纳入国家总体规划的29692个重建项目已完工29300个,占重建任务的98.68%;累计完成投资8568.46亿元,占规划总投资的98.96%。震后三年,全省成功解决灾区近540万户城乡群众的住房问题。规划重建的3001所学校已完工2978所,1362个医疗卫生机构重建项目已完工1359个,还布局建成了一批社会福利院、社区服务中心、集贸市场等民生设施。城镇和新农村建设方面,38个重点城镇建设全部形成主体功能,需恢复重建的366.2公里城镇道路全部完工,37座城镇水厂(供水站)全部完工,39个乡村供水工程基本建成,灾区农村661.7万人饮水困难问题得到较好解决。

    《通报》中一系列宏观层面的统计数据,使我们对灾区重建工作的进展有了一个总体的了解。但灾区重建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帮助灾区居民恢复正常的社会生活,这些大规模的投入和工程实施,对灾区居民的实际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灾区居民生产生活的实际恢复情况如何?他们又如何看待和评价灾区的恢复重建工作?要回答这些问题,需要来自灾区农户和居民层面的微观数据。

    为真实了解灾后重建三年以来灾区居民的生活状况,更加全面、准确地评估灾区重建恢复情况,2011年7月,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受科技部委托,在汶川地震灾区开展了“汶川地震灾区居民重建情况监测调查”。此次调查采取随机抽样方法,对抽取的灾区居民进行入户问卷调查。调查的主要目标是全面了解灾区群众震后三年来生产、生活的恢复情况,调查内容覆盖了住房及基础设施、基本人口学信息、教育、医疗健康、劳动就业、农业生产、家庭经营、社会支持和社会参与、社会态度与评价等多个方面,力求准确、生动、全面地描绘灾区居民的生活、生产图景和社会心态。实地调查工作于7月5日至8月10日期间展开,调查区域覆盖了成都市、德阳市、绵阳市、广元市和阿坝藏族自治州的30个受灾县(市、区)[1];其中,极重灾县(市、区)11个,重灾县(市、区)19个。最后一共调查了195个社区(村、居委会、城市社区)中的4875户居民,成功访问了3841户,访问成功率为78.8%。调查结果可以推论30个受灾县(市、区)约2300万人口。

    这次调查是自2008年“5·12”地震发生以来,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课题组在灾区使用同样的抽样方法和研究工具进行的第三轮调查。2008年7月,课题组开展了“汶川地震受灾群众需求快速调查”,完成了对3652户居民的访问;2009年7月,课题组进行了“汶川地震灾区居民重建恢复情况调查”,成功访问了4037户居民。[2]早在2004年,课题组还在一项覆盖西部11个省、市、自治区的“中国西部省份社会与经济发展监测研究调查”中,对四川全省范围内随机抽取的4400户居民进行过一次生活状况调查,其抽样方法和调查内容与这三次调查也比较接近。[3]这样,我们就获取了灾区在震前常态时期、震后一个月、震后一年和震后三年这样四个时间点的数据,对这些数据的解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描绘和理解灾区居民恢复重建的动态过程。下面我们将从住房和居住条件、就业和劳动力市场、农业生产与农村生活、健康和医疗服务、社会资本以及社会心态重建等几个方面,描述灾区居民生产生活的恢复情况,以及在此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关注的问题。

    一 住房和居住条件恢复

    住房重建是灾后恢复重建的首要任务。2011年的调查数据显示,灾区住房重建工作基本完成,绝大多数居民已经居住在永久性住房中,居住条件比震前明显改善,农村地区改善尤为明显。与此同时,调查中也发现了住房重建中值得关注的一些问题。

    1.灾区住房重建多种方式并举,已经基本完成重建任务

    2011年调查结果显示,灾区79.8%的农村家庭、62.8%的城镇家庭的住房已恢复重建。重建方式多种多样,具体有修复加固原住房、重建新住房、购买安居房或经济适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