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2011~2012年:和谐劳动关系新政

    作者:乔健 出版时间:2012年01月
    摘要:2011年中国职工状况的主要特点是在经济保持较快增速的带动下,职工的就业状况保持基本稳定,职工收入继续增长,劳动争议数量保持平稳,职工的社会保险待遇稳步提高,扩面征缴和支付工作进展顺利,职工的职业安全形势总体稳定好转,但职业病危害扩大、新生代农民工专业技术欠缺、整体收入偏低等问题突出。随着劳动关系市场化程度加深,工资集体协商呈现从分散转向集中的趋势。目前,中国劳工政策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其重点正在从个别劳动关系的协调转向集体劳动关系的协调。迈向“十二五”时期,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Abstract:The main feature of China's labor market in 2011 is that, under the strong economic growth,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remains stable, and workers' wage gradually increases, accompanied with a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workers' social insurance protection. Moreover, the amount of labor disputes keeps at a stable level, and the situation of occupational safety enjoys a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The collection and payment of employees' social insurance were carried out smoothly. However, there are several problems which need to be addressed. First, the scale of occupational diseases is expanding; secondly, new generation of peasant workers are lack of sufficient skills; and last but not least, the overall income level for the peasant workers is still below average. With further establishment of a market-oriented labor relation, collective wage negotiation becomes more centralized. Nowadays, China's labor policy is experiencing fundamental changes. The main focus is no longer based on individual labor relation; instead, collective labor relation becomes the primary channel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a harmonious labor relation. At the threshold of the Twelfth Five-Year Plan, maintaining a harmonious labor relation becomes the corner stone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a society of harmony.

    一 劳工阶层的现状

    (一)职工的就业状况基本稳定

    尽管经济增速连续三个季度出现下滑,但2011年前三个季度的GDP增长仍然保持在9%以上,经济发展正趋平稳。2011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为32069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4%。其中,第一季度增长9.7%,第二季度增长9.5%,第三季度增长9.1%。从环比看,第三季度GDP增长2.3%。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为30340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54795亿元,增长10.8%;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35557亿元,增长9.0%。[1]在经济仍保持较快增速的带动下,职工的就业状况保持基本稳定。1~9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994万人,完成全年900万人目标的110%;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436万人,完成全年500万人目标的87%;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39万人,完成全年100万人目标的139%。到第三季度末,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与第二季度末和上年同期持平。[2]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近年数据显示,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在70%~75%,年底就业率基本能达到90%以上。[3]

    根据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对全国102个城市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2011年第二季度市场供求信息的统计分析,在102个监测城市中,用人单位通过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招聘各类人员约525.8万人,进入市场的求职者约492.9万人,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约为1.07。总体上看,与上年同期相比,市场用人需求略有增长,求职人数有所减少,与上季度相比,劳动力供求人数均有所减少。98%的用人需求集中在第二、三产业;与上年同期和上季度相比,第二产业的用人需求比重下降,第三产业的用人需求比重有所上升。从行业需求看,81.1%的企业用人需求集中在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建筑业,以上各行业的用人需求比重分别为29.8%、16.3%、13.7%、9.1%、7.3%和4.9%。[4]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对全国31个省7500多个村和7.4万户的农民工的监测调查结果显示,2011年第三季度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继续增加,农村劳动力流动继续呈现省内就近转移加快的趋势。第三季度末,全国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总数为16382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606万人,增长3.8%。其中,住户中外出务工劳动力13112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394万人,增长3.1%;举家外出劳动力3270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212万人,增长6.9%。[5]

    (二)职工收入继续增长,劳动争议数量保持平稳

    截至9月末,北京、天津、山西等21个地区继续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平均调整幅度为21.7%。全国月最低工资标准最高的是深圳市的1320元,小时最低工资标准最高的是北京市的13元。[6]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月审议通过的《刑法》修正案规定: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或者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的,数额较大,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仍不支付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或单处罚金;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前三季度,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17886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301元,同比名义增长13.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8%。同时,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5.7%。从数据对比可以看出,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速比CPI增速高2.1个百分点。在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同比增长11.9%,转移性收入增长11.2%,经营净收入增长30.4%,财产性收入增长23.4%。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同比增长21.9%,家庭经营收入增长20.4%,财产性收入增长6.2%,转移性收入增长22.0%。[7]但是,也有研究认为,上半年在中国15个城市的4个重点行业中,工资涨幅输给了物价涨幅,实际工资呈下降态势。[8]

    在职工就业局面基本稳定和工资增长的背景下,2011年进入法律程序的劳动争议案件数与上年度相比基本持平。2010年各级仲裁机构共立案受理劳动争议60.1万件,比上年减少12.2%;涉及劳动者81.5万人,比上年减少19.8%。其中集体劳动争议0.9万件,涉及劳动者21.2万人。当期共审结劳动争议案件63.4万件,比上年减少8.1%。[9]2011年第一季度共立案受理争议案件12.6万件,同比下降9.2%,涉及劳动者16.7万人,同比下降16.7%;其中10人以上劳动(人事)的集体争议案件0.2万件,涉及劳动者4万人。第二季度,全国各级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机构共处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27.2万件,涉及劳动者35.0万人。1~9月,全国各级劳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