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年06月 |
一 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时期发展现代农业是一个重大命题
(一)现代农业的概念和内涵
农业现代化实际上就是用现代工业提供的物质技术条件和现代经济管理方法装备农业的过程。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现代农业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具有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现代化的物质装备,二是广泛采用先进农业技术和生产模式,三是具有较高素质的农业经营管理人才和劳动力,广泛采用先进的经营方式、管理技术和管理手段。四是在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形成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从世界现代化发展的历程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为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提供农产品保障和各种要素支撑。当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又为农业现代化创造条件。一是为农业提供丰富的资金、技术和物质装备,将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活动,实现农业生产设施和生产工具的现代化。二是促进农业产业内部分工深化,提高农业专业化程度,围绕农业形成稳定的生产经营系统或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三是大量吸纳农村劳动力,为农业规模化经营创造条件,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
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实际上也是资源和要素从农业、农村流向二三产业和城镇的过程,是农业要素不断流失的过程,所以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时期,农业往往会停滞或凋敝。其中,由于粮食收益最低,因而农业的停滞和凋敝往往首先表现在粮食领域。当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又可“反哺”农业,为农业增长提供资本和技术支持,最终实现“三化”协调发展。
因此,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高低,本质上是由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决定的。农业固然是一个基础产业,但是现代农业的发展必须以工业化、城镇化为前提。只有二、三产业发展了,城镇化水平提高了,才能为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和标准化生产提供条件,铺平道路。
(二)国家对河南和中原经济区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
在全国区域布局中,河南省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近些年,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国家对河南省农业在全国区域格局中的定位提出了越来越清晰的要求。
第一,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中,提出要将中部地区建设成为粮食生产基地。2009年颁布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将包括河南在内的中部六省定位为“三个基地一个枢纽”,其中粮食生产基地首当其冲。《规划》要求着力把中部地区打造成为高产稳产的粮食生产基地,到2020年力争使中部地区粮食产量达到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3,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并从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等方面,进行了具体部署。
第二,在《河南省粮食核心区建设规划》中,提出河南粮食生产能力到2020年达到1300亿斤。2010年,国家立足于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和国际国内粮食市场形势,推出了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相继批准了河南、黑龙江、吉林三省的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专项规划。按照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规划,粮食生产要在现有1000亿斤的基础上再增加300亿斤,到2020年粮食年生产能力要达到1300亿斤,其中调往省外600亿斤。规划从水利设施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等3个方面筛选了32个重大支持项目。
第三,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国家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确定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河南大部分地区被划入黄淮海平原农产品主产区,要求建设优质专用小麦、优质棉花、专用玉米、大豆和畜产品产业带,保障国家主要农产品供给,限制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化和城镇建设。
第四,在《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和《中原经济区规划》中指出,积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