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年06月 |
一 黄淮四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特征
黄淮四市总人口占全省36%,耕地面积占全省41%,2011年粮食产量占全省47%,是全省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但由于多种因素影响,黄淮四市经济总体上发展较慢,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不高,三农及生态问题比较突出。
1.综合发展水平低
从经济总量看,2011年黄淮四市地区生产总值为5218.31亿元,占全省比重19%,与占全省三分之一强的人口和国土面积形成了较大反差;人均生产总值为17683元,落后于省内其他经济板块,不及中原城市群的二分之一,相当于豫西豫西南板块的67.7%。从地方财政看,2011年黄淮四市人均财政预算收入和支出均全省最低,分别为524.4元和2425.4元,仅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32%和59.9%,中原城市群的19.8%和56.8%。从居民收入水平看,2011年黄淮四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属全省最低,分别为15380.6元和5716.9元,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84.5%和86.6%,中原城市群的80.5%和72%。
2.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低
从工业总量看,2011年黄淮四市三次产业比例为26.4∶44.6∶29,其中工业占比为38.8%,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1588.9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为30.4%,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3.7个百分点。从工业内部结构看,2011年黄淮四市轻重工业比例为50.3∶49.7,与全省轻重工业比例30.6∶69.4相比,轻工业占比高,重工业发展落后;此外,黄淮四市高污染、高消耗产业占比较大,从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来看,除了省内几个资源性城市外,黄淮四市能耗普遍高于其他地市。从城镇化率看,2011年黄淮四市城镇化率仅为32.5%,比全省平均水平低8.1个百分点,在四大经济板块中排在最后(见表1)。
3.全省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
黄淮四市地势平坦、土层深厚,耕地面积较大,水资源较为丰富,拥有良好的粮食生产条件。近年来,黄淮四市粮食产量连年增加,占全省粮食总产量的比重不断提高。2011年的粮食产量为524亿斤,占全省的47%,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4.6%。除了粮食占比较大,肉、蛋、奶在全省也占有相当的份额,占比分别为40.2%、27.8%和14.5%。黄淮四市无疑是河南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4.“三农”问题突出
一是农村人口多,就业压力大。黄淮四市农业人口2533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2090万人,占全省比重39%,按劳均10亩地计,黄淮四市4878.1万亩耕地仅需487.8万人,还有1602万人有待转移。虽然近几年外出务工人员逐渐增多,但是由于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大多外出务工人员转移不稳定,处于城乡两栖的状态。二是农业比较收益低,农民收入水平不高。尽管粮食收购价格在逐年提高,但种粮成本的连年增长,使得农民种粮收益一直处于较低水平。2011年黄淮四市粮食种植面积占总种植面积的68.6%,以稻谷、小麦、玉米等大宗农作物为主,种植结构单一,收益远远低于种植高效经济作物。黄淮四市农民收入中主要以农业收入为主,外出务工的工资性收入其次。以2012年全省小麦亩均收益为314元,与2008年相比,4年间只增加122元,每年仅增加30元。而全国农民工月均工资2011年就已达到2049元的平均水平,与2008年相比,三年间增加了844元,每年增加281元,是种粮增收的9倍多。三是农村发展滞后,公共服务欠缺。随着粮食核心区的建设的推进和国家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以及国家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转移支付力度等,黄淮四市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化服务有所改观,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落后的面貌,全省44个扶贫开发县仍有50%来自于黄淮四市。在硬件上,农村仅实现了行政村村村通公路,村内道路仍以土路交通为主,现代通信设施欠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突出,电网结构薄弱、配电设施陈旧等。在公共服务上主要是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