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年01月 |
2010年,随着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光大银行的上市,中国银行业紧紧围绕着走特色化道路的发展战略,公司治理进一步完善,产品创新进一步丰富,信息科技建设得以强化,加大人力资源管理,核心竞争力能力得到了提高。
一 发展战略
2010年是世界经济开始复苏的时期,但是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很突出,表现在发达国家复苏步伐缓慢,新兴经济体发展强劲。我国内地投资与消费需求持续旺盛,GDP同比增长10.3%,全年广义货币供应(M2)增长19.7%,共新增人民币贷款7.95万亿元,虽然与2009年9.6万亿元的相比减少1.65万亿元,但与金融危机前相比,仍创出第二高量。与之相伴的是物价水平呈现持续上升态势,经济过热苗头开始显现,在此背景下,中国人民银行果断采取事实上的紧缩政策,连续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2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下,中国银行业转变传统思维模式,积极应变,根据国家调控目标,优化业务发展模式,战略转型向纵深发展。
(一)经营转型向纵深发展
2009年的金融危机冲击使中国政府采取了4万亿元投资刺激计划,各家银行不遗余力支持经济重振,到2010年负面影响开始凸显,此时中国开始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率”行业发展,并且针对房地产行业的过热态势进行打压,同时对于政府融资平台提出控制。优质的大客户资源日益稀缺,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对于大客户的分流,各家银行意识到继续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竞争有限的大客户的“红海”战略代价将是巨大的。在外部环境的挤压和内部残酷的竞争压力下,很多银行采取“蓝海”战略,各家银行于2010年对服务对象进行调整,将注意力从大公司、大客户转移到曾经被边缘化的中小企业和广大消费者,与之相伴的是贷款资源开始惠及众多小客户。
1.银行收入构成比例结构进一步优化
银行的业务一般由四大部分组成:公司业务、个人业务、资金业务和其他。从表8-1中看到,在“十一五”期间,危机前,除工行外,各银行公司业务收入占比处于下降趋势,个人业务收入处于上升趋势;在危机后,由于公司贷款的惯性效应继续增长,个人收入尽管在金融危机时有所降低,但是危机过后开始恢复增长。工行、中行和招商的个人收入在其营业收入中的比例降低,表示其在金融危机爆发时受到冲击较大,随着危机影响的减少,个人收入占比逐渐增加;而建行、交行和中信的个人业务收入并未受到影响,其占比一直保持匀速增长。随着国家信贷扩张政策的逐渐退去,建行的公司收入作用显著降低,虽然营业收入从2009年的84157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91167亿元,但是占比却从60.66%降低到52.05%,接近国际银行水平,而工行和中行的个人收入占比于2010年达到29.3%、24.92%。
2.中小企业贷款规模不断增加,不良贷款率显著降低
从14家全国性商业银行披露的2010年年报中,可以看到这些银行的中小企业(注:工行、农行、中行、交行采用的是小企业数据,其他行用的是中小企业数据)贷款较2009年都有20%以上的增幅,尤其是民生、恒丰的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增幅超过100%,中信、光大的增幅也超过了70%以上。14家银行2010年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增幅和2010年一般公司贷款增幅相比,无一例外各家银行增幅都大大超过普通贷款增幅。与此同时,不良贷款率保持较低水平,其中中行、中信、招商、民生的不良率分别为0.1%、0.39%、1.46%、0.6%,远远低于其全部贷款的不良率1.1%、0.67%、0.68%、0.69%。根据国家宏观政策要求,工行通过改善对中小企业的服务继续强化信贷战略的实施,2010年该行小企业贷款增幅高达51%。中行以“加快拓展小企业金融市场”实现业务转型,推出创新服务模式——“中银信贷工厂”。截至2010年末,该行小企业贷款客户达到2.02万户,同比增长21.16%;贷款余额2393.65亿元,同比增长35.11%。浦发银行早在2005年意识到中小企业业务对于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并明确发展战略目标加大资源支持力度,同时当年于总行层面成立了专司中小企业业务推进的中小客户部,到2010年末,该行辖属31家分行都已设立了独立的中小企业业务经营中心。2010年该行单列小企业信贷计划并实现了“两个不低于”,即小企业贷款增速(32%)不低于同期全部贷款平均增速(26.33%),增量不低于上年增量的目标。随着民生银行战略定位的推进,其服务于小企业的特色更加明确